《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

【《史记》中《鸿门宴》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司马迁《史记》中的《鸿门宴》虽着字不多,但塑造了若干鲜活的人物形象,相关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如浮眼前,能给人许多启迪 。有的让人赞许,有的让人惋惜,有的让人敬佩,有的让人唾弃 。
鸿门宴的角逐,是“楚汉”之间一场攸关生死的政治考量,斗智斗勇,危机四伏,杀气重重 。其中主要涉及双方的四对人物 。
一、刘邦与项羽:成王败寇谁与争锋
怀王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即为关中王 。也许是命中注定,楚霸王项羽进军路线上遇到秦军主力,在巨鹿浴血奋战,以少胜多,得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而刘邦向关中进发,沿途居然未遇强敌,得以破咸阳擒子婴而灭秦 。
当是时,拥有十万人的刘邦驻军壩上,拥有四十万人的项羽驻军鸿门 。双方实力不言而喻,刘邦雄心勃勃,肯定想称王,但从实力和局势考虑,不敢明目张胆而为之 。收户籍,封府库,守关隘,以待项羽 。而项羽年少时即有取嬴政而代之的抱负,如今一路厮杀至此,反让刘邦抢了先机 。得知刘邦想称王,大怒而欲攻伐 。这算是鸿门宴的背景 。
刘邦得知项羽将要问罪攻打自己的情报,自知无力与项羽抗衡,识时务者为俊杰,遂向张良讨计并采纳,进而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拢络人心,为己所用 。审时度势,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故而委曲求全,亲临鸿门向项羽示弱道歉 。席间见事叵测,寻机逃走 。日后东山再起,夺取天下,成为大汉开国之君 。
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后人历来褒贬不一 。当得知“小弟”刘邦欲在关中称王时,立即怒而欲攻,可见其心高气傲、恃强凌弱的一面 。而项伯代刘邦传话并劝说时,项羽非但不置疑项伯的行为,反而听其言设宴款待刘邦道歉 。一夜之时,态度转变如此之大,也是一个没有主见之人 。
范增于席间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斩杀刘邦,而项羽视而不见,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当然,也有人认为,项羽其时势力强大,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当着威胁 。要打那就在战场上明刀明枪的来,以显大丈夫气概 。如果在宴席上杀了刘邦,觉得不光彩,恐让天下人笑话 。这也透露出项羽刚愎自用的一面 。如此轻敌骄傲,终在垓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其“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玉碎胆魄自是令人钦佩,但如果“留得青山在”而渡过乌江,岂不“卷土重来未可知”?看来,项羽身上还是缺少了能屈能伸的隐忍气度 。
二、张良与范增:忠诚谋士赤心可鉴
张良与范增,皆为忠心不二的谋士,各为其主,为人臣者的楷模,其赤心可鉴 。
留侯张良,刘邦的谋士 。当项伯连夜赶来告知项羽欲次日攻打刘邦而劝其速逃时,他选择的是留下,并进而跟刘邦引见项伯,一同谋划化解危机的良策 。促使项伯与刘邦联姻并游说项羽,终使战局向和局转变 。
鸿门宴中,张良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匆匆召来樊哙护驾,这才使刘邦得以借如厕之机而逃 。其忠心为主之心和相机行事的应对,彰显出忠君谋臣的风范 。
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也是重要的谋士 。他力谏项羽在鸿门宴中除掉刘邦以绝后患,是有先见之明的 。当项羽一再举棋不定时,范增自作主张叫项庄借舞剑助兴而“失手”杀刘邦,却不料项伯又“合舞”而“常以身翼蔽沛公”,既而樊哙闻讯进帐,刘邦借机逃逸 。范增怨怒至极,劈了都尉陈平替刘邦转赠的一双玉斗,悲愤地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此所谓“船上人不得力,岸上人挣断腰”啊!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