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论语》?( 二 )


二、外国人眼中的《论语》 。
黑格尔评价《论语》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便是更好的事 。”
对于这种赤裸裸的歧视,老施首先表态:打到帝国主义!打倒一切歧视中国人民的洋鬼子!老施没有看过西塞罗的《政治义务论》,不能像黑格尔一样将两者做比较,但他说的《论语》不是思辨哲学,这一点恐怕孔子从地底下复活回来,也很难辩驳 。咱中国人一向不喜空洞无用的思辨哲学,孔子也一样 。确实,《论语》里面记录的都是一些世间琐事,人物众多,头绪乱,在老外眼里估计是寡淡如水 。它给人的印象是,宗教不像宗教,哲学不像哲学,又没有西方人喜欢的东方神秘主义调调的元素,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论语》的地位不高,比起《易经》《孙子兵法》之类,恐怕大有不如 。
打倒帝国主义
三、老施眼中的《论语》 。
第一,《论语》是全体中国人从古至今共同的精神代码 。《论语》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后来2500年来在中国使用最广泛的基础教材 。这部书,中国人学了2500年,也用了2500年 。古代中国读书人对《论语》要倒背如流,现代教材里面,《论语》的分量也不低 。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以说,尽人皆知 。这么一本15000字左右的小书,给汉语贡献了数百个词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过犹不及、既往不咎、安贫乐道、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言而有信、适可而止、察言观色 。。。。。。等等 。这些词语,全体中国人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构成了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代码 。其中的微言大义,也已经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
第二,《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君子 。君子小人本来是个身份概念,君子是贵族,小人是平民 。在《论语》里,孔子把君子小人定义成了人格概念 。直到今天,如果你夸一个人是君子,他会很高兴,你要说一个人是小人,那后果很严重 。这个共识从哪里来?就是从《论语》里来的 。《论语》里提“君子”提了100多回,怎么做君子,说得非常清楚 。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君子,这是传统中国人格理想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三,《论语》中的人际伦理的观点,构建了古代中国社会,至今也在影响现代社会 。古代中国疆域广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绵延两千多年,是怎么维系起来的?就是用《论语》等儒家经典塑造的共同观念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等 。什么是仁?仁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论语》说仁者爱人,仁的发端是血缘关系,是入孝出悌,也就是从一个人怎么对待父母、对待兄长出发,用同一套逻辑推演了怎么对待朋友,怎么对待上司,怎么对待君主和国家 。这套家国同构的政治追求,对维系中国古代庞大的社会政治体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第四,关于怎么看待和学习《论语》?《论语》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精华的部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还有不有现实意义或作用?老施说句讨打的话,作用不大 。如果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对民族文化的根源进行探讨研究,无可厚非 。但,正如王小波对国学的比喻,国学这块口香糖被2500多年的中国读书人嚼了又嚼,已经没有味道了 。投入再多的精力和人力研究,是一种浪费甚至是犯罪 。毕竟,《论语》中的所有微言大义,不管是伦理还是社会关系,都与现代社会发展出来的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理论完备合理有相当大的差距 。再高深的学问,也不值得跪着膜拜 。中国人对先贤的学问有这么一种可笑的态度 。君不见,现代物理学家会对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倒背如流,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供奉在香案上跪拜,就会发展出更高深的现代科学来?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