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文章插图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虽然没有风水学的说法,但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提出的生存挑战,又值农牧社会之故,当时的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风水学随即见诸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 。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尚书》中,将当时的疆域以河流、山脉为界,划分为九州,这也是后来中国称为“九州”的由来 。在《周礼》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以土宜之法,办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 。”开始出现“相民宅”的说法,并有了“土宜法”这种相地的知识系统 。《逸周书》载“土宜天时,百物行治”,可见“土宜”二字呼应天时,附天观地是当时百物的遵行规则,也是治事的方法,也因此成为后世风水术的依据 。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命周公相地,《尚书》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 。”可见周朝人相信占卜,周公也是一位相地高手 。
战国先秦时期
各种学术兴起,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 。从《晋书》知“始皇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棱,堑北山以绝其势 。”当时有了“望气者”的说法,可见已有风水行业的专业工作者 。又据《太平寰宇记》卷95记载,秦代的长水县有一座山(今浙江省嘉兴县南边),秦始皇听术士说山上有王气,便遣发了一批死囚去挖山,囚徒们受不了劳苦,一哄而散 。
秦朝
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占地近300里,离宫别馆遍布在山谷,以南山为宫门,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万人 。始皇家动用70万民夫,挖空了骊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规模之大,真可谓空前绝后 。还有始皇陵,占地广阔规模宏大,这两大工程的实施,说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从中不难体会秦代地理勘察技术的高超,也可以归功于相地术的发达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 。《尚书》载“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 。”这是相阳宅 。《孝经》载“卜其宅兆而厝之 。”这是相阴宅,是用占卜的方法择定地点 。
西汉
相地术更是盛行 。司马迁《史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 。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 。到了东汉,人们开始重视丧葬,从而导致风水观念的兴起 。王充的《论衡》中就详细叙述了葬礼的忌讳 。东汉人非常注重居住环境,《后汉书》提到的“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瞥,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的家居原则,在后世都成为阳宅的基本理论 。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
魏晋时期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