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4年12月11日 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逝世

1754年12月11日 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逝世

文章插图
1754年12月11日,《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逝世 。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
【1754年12月11日 清代《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逝世】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 。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