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而立猜什么数字,而立代表什么数字( 二 )


现在要让欲望自发的限制在规则之内随意游走 , 这可不是随便一说的 。 如果把“从心所欲”做一次层面的分类 , 可以看到 。
层面一、恶欲而恶为 , 指坏念头坏行为 , 这是人性本恶的论调 , 想象一个人生来没有接受任何教育 , 他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对本能的最好的体现 , 而这种行为一定与外界格格不入 , 人们会把他视做一个没有教养的野兽 , 当然这样的人早就进医院或大牢了 。
层面二、恶欲而善为 , 指有坏念头但做好事 。 “色而不欲” , 说的应该是这一层 , 有色心 , 却不触犯戒条 , 能自律 。 还有象“书中自有颜如玉 ,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种美色当前、金钱当前的论调 , 也多为这一层意思 。 “恶欲善为“的行为模式应该算得主流吧 。
层面三、善欲而善为 , 指全是好念头 , 只做好事 。 行欲而不动恶念 , 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孔子七十 岁道破这番领悟 , 反见这位门徒三千的千古圣人都难逃恶念萦绕六十载 , 何况常人呢? 不过七十虽为孔子最后一个十载 , 但”从心所欲”的终极领悟却仍未摆脱”欲”念 , 假借老子语录 , 可妄称其谓”道可道 , 非常道 , 圣可道 , 非常圣”吧 。
说来孔子若寿寝于八十 , 人生格言中该加上一句 , 八十而无欲则刚 。
附:年龄称谓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 , 提孩巧相如”句 。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 , 形状如角 , 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 借指幼年 。 在这里 , “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 , 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 , 形如两个羊角 , 故称“总角”) 。
童龀[ch-n]:龀 ,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 可以看出 , 孩子乳牙脱落 , 长出恒牙 , 称为“龀” 。 “童龇” , 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 也有说成“髫龀”的 , 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 , 男皆封侯 , 女为邑君 。 ”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 初夏还不是盛夏 , 比喻人还未成年 , 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15岁
及笄:笄[jī] , 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 , 就把头发盘起来 , 并用簪子绾住 , 表示已经成年 。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结发:束发 , 扎结头发 , 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 , 女子15岁束发而笄 , 表示成年 。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
志学:为15岁 。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论语?;为政》) , 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 , 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 , 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 , 扎成一束) 。
16岁
二八:为16岁 。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 表示已成年 。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