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盛世打一生肖,贫富盛世尽大同打一生肖( 二 )


“这里似乎没有春夏秋冬之分 。 现代小姐们都穿上了露出肌肤的夏装,但老太太还穿着扎脚的棉裤.这家商店与一家.卖的东西,都是最时尚的材质,高级的化妆品,甚至日常的杂货,极其考究……”
“不分春夏秋冬”,这种失去时间感的表达直指现代消费的核心 。 这里的商品没有季节限制,涵盖国内外最新款式,而王府井的店铺里里外外都装了电灯,无论白天黑夜都灯火通明 。 正如董越所说,“王府井汇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光辉,是一个无视自然周期而常新的市场 。 ”
这琳琅满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洋货,源源不断地涌入北平,就占了:10-30000,它还通过李天然工作的《侠隐》上的广告清单显示了一种消费主义的奇观:美国鱼肝油、德国维生素、头痛药3354虎牌头痛粉、鲸鱼毛线、柯达616/620镜盒、味之素、“洋品牌”收音机、西门子电器、长城香烟.当然,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人们来说意义重大 。
进普通人的生活 。 毕竟在这个城市中,仍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的边缘 。
北平的大多数人,在张北海的小说中几乎是隐形的 。 只有一处,李天然走进胡同里,“后头跟了几个要饭的 。 他给了几角钱,还有好几个孝子在叫爷爷地跟,一直跟到东四大街才不跟了 。 ”正是这隐蔽而不可见的大多数,构成了当时的北平居民主力 。
在《民国北京城》一书中,题为《社会学:诊察城市病》的章节提到,根据1917年一份警察厅的调查报告,大约有12%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基本生存线以下 。 而在1926年公布的《北京社会各阶层家庭经济状况分布表》中,赤贫人口数为42982,占总人口数的16.8%,此处对于“赤贫”的定义是一文不名、没有任何生存手段的人 。 贫穷的标准则是除非接受赠送和救济,否则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这部分人口数量达23620,占总人口数的9.2% 。 换句话说,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全部北平人口中,有26%的人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 。 1930年代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景汉曾将北京大多数赤贫者描述为“半死不活”,其中多是无家可归的沿街乞讨者 。 支撑这些赤贫家庭的一般都是老弱车夫、小贩、仆役、非技术工人、警察以及店铺伙计,这些家庭里的老妇人和小孩常常去垃圾堆中翻找,将他人丢弃的东西转变为有价值之物 。
《侠隐》中只出现过一次的那位乞讨者,在当时的北平其实随处可见 。 Y.L.童在《北京的贫穷和救济》一文中曾这样描写乞讨者:
“众多体格健全的人都靠乞讨过活 。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他们无处不在 。 一些人坐在路边,把他们不堪入目的伤口赤裸裸地暴露在外面,而另一些人则会一直尾随过往的行人强行乞讨,这样的行为通常非常的恼人 。 在寒冷的冬天,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披着破布,半裸着身子,沉重而缓慢地走在街道上,而因为寒冷和饥饿死在街头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 ”
与此同时,为躲避农村生活的艰难与战乱,农村难民大量涌入北平,成为了北平的新穷人 。 作家许地山曾经在小说《春桃》中刻画过这样一对新穷人,主人公春桃和她的丈夫李茂,在乡下成亲当天由于乱兵冲击,两人在逃跑中走散 。 春桃流浪到北平,“在街头巷尾的垃圾堆里讨生活,有时沿途嚷着‘烂字纸换取灯儿’ 。 一天到晚在烈日冷风里吃尘土……”李茂后来也到了北平,成了一个叫花子 。
除了乞讨者和拾荒者,人力车夫也是北平底层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1936-1937年之间连载于《宇宙风》杂志的小说《骆驼祥子》中,老舍所描绘的正是一位当时北平的人力车夫 。 据“大象公会”《1937北平城市生活指南》一文介绍,人力车(也叫洋车)是当时北平的一道风景 。 1934年,北平人力车登记数达到54393辆,人力车夫108786人 。 而1937年北平市人口约为160万,也就是说,每15个北京人中就有一名人力车夫 。 而一个车况正常的车夫,每天的收入大概能买80个烧饼,月收入相当于如今的2000块钱 。 可一般来说,这些钱基本就是车夫所负担的整个家庭的全部开销 。 如此算来,这些家庭大概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根据上文李景汉的划分标准,即刚刚跨过贫困线 。 在小说的开头,老舍开门见山地为我们介绍了人力车夫系统中的等级规则 。 在当时的北平,人力车夫分为很多派别:有年轻力壮的车夫,他们出车和收车时间相对自由,最终或者是拉包车,或者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像后来用三年时间攒钱买车的祥子那样;也有岁数稍大的,因身体或家庭原因拉整天或者半天的;也有年纪四十以上或者二十以下的,他们的车比较破,跑得慢,因此要价也低些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