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庇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窝藏、包庇罪】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 , 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 ,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 ,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犯前款罪 , 事前通谋的 , 以共同犯罪论处 。窝藏、包庇罪为选择性罪名 , 具体包括“窝藏罪”和“包庇罪” 。(一)客体要件
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 。犯罪对象是各种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人 。
(二)客观要件
窝藏 , 是指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 , 帮助其逃匿的行为 。
包庇 , 应限于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人 。
(三)主体要件
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四)主观要件
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 , 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实施窝藏、包庇行为 。
因此 , 只要符合以上四个条件 , 即被认定为窝藏、包庇罪 , 而无论你是否为犯罪嫌疑人的亲朋好友 。
------------------------------------------------------------------------------------------------------------------------------------------------------------------------------------------------------------------------------------------------------------------------------------------------___
这使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 , 叫【亲亲相隐】又称【亲亲得相首匿】 。
意思是 , 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 , 不予告发或作证 , 并且不会因此而受到刑事处罚 。
该制度可以上溯至春秋时期 。《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 子为父隐 , 直在其中矣 。"
最早将"亲亲相隐"原则应用于法律的是秦律:"子告父母 , 臣妾告主 , 非公室 , 勿听 。而行告 , 告者罪 。"
到西汉时期在法律上首次得到确认 , 至汉代 , 亲亲相隐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 , 并进一步规范化、明确化 。
发展到唐朝"亲亲相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 以后各朝关于"亲亲相隐"的制度规定大体与唐朝相同 。
【包庇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亲亲相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各个朝代的法律规定中 , 但是 , 在今天的刑法中并无此制度 。"亲亲相隐"具有很强的伦理亲情色彩 。而我国刑法中的窝藏包庇罪没有注意到亲情因素 , 更多的强调法律性 , 惩罚性 。然而亲情的观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它都客观的存在着 , 并且在未来社会仍然会持续存在 。保护亲情是人的天性 , 它是亲属之间相互信任的一个情感纽带 。刑法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 , 在预防犯罪和惩罚犯罪的同时或许也能彰显人性的温暖 。我国古代社会中存在很多比现行刑法都先进的刑法原则和制度 , 我们却没有做好继承发扬的工作 , 使得一些制度永远成为一种历史的缅怀 。立法者们拼命学习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的同时 , 或许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曾经也存在过的先进的刑法原则和制度 。毕竟 , 我们是一个有历史的国家 , 我们要尊重历史 , 继承和发扬传统又是 , 而不是一味的摒弃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