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起源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史料( 三 )


 

一 中华起源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史料

文章插图
 
在周为周易 , 有文王“后天八卦”(见左图)和六十四复卦 , 以乾卦为始排列 , 取象天之永恒 , 并有十易论存世{卦辞 , 爻辞 , 篆辞 , 象辞 , 说卦 , 系辞等} , 但没有图像 , 在夏历的基础上改进了历法;     其中连山 , 归藏两易 , 与周易相比 , 体用有别 , 连山用七用八 , 归藏用五用十 , 周易用六用九 。
 
对于[周易]的成书 , [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 , 人更三圣 , 世历三古” 。此说最为汉儒接受 , [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 , 益卦德者文 , 成名者孔也” 。
 
“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 , 即:上古时代 , 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 , 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 , 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 , 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 , 而做“八卦”;
 
中古时代 , 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 , 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 , 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 并作卦爻辞 , 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下古时代 , 孔子喜“易” , 感叹礼崩乐坏 , 故撰写[易传]十篇 。而在宋朝之前 , 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 , 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 , 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 , 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 , 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 , 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 , 要其旨归 , 止於繋辞明吉凶尔 , 可一言而足也 。凡此数说者 , 其略也 。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 , 不可以胜举也 。谓其说出於诸家 , 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 , 故择之不精 , 则不足怪也 。谓其说出於一人 , 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 。其遂以为圣人之作 , 则又大缪矣 。”(犹见[易童子问·卷三]) 。
 
至于后世 , 疑古之风渐起 , 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 , 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 , 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 , 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 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 , 如本经之羽翼 , 故汉人称之“十翼” , 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 ,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 , 共六十四节 , 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 。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 , 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 , 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 , 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 , 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 , 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 , 共两节 , 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 , 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 。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 , 分为上下两篇 , 主要申说经文要领 , 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 。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 , 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 , 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 , 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 , 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 , 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 , 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 。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 , 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 , 主说人伦 。杂卦传 , 犹言“杂糅众卦 , 错综其义” 。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 , 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时至今日 , 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 , 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 , 有待进一步考证 , 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