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大?

肯定是司礼监的大太监权力大,明朝首辅,也只有张居正算是拥有了真正的决策权,而且是在万历皇帝年龄小,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和万历母亲李太后的支持下得到的 。
明朝有宰相的时候,决策权在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然后六部九卿负责执行,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明朝就没了实际的宰相,然后,由皇帝本人亲自兼领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 。
这就相当于皇帝把宰相的决策权拿到了自己手里 。而一般情况下,六部九卿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所以废除宰相,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 。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朝又引进了内阁学士,设置了内阁制度,也就有了内阁辅臣,其中为首的称为内阁首辅,在内阁学士里最重要 。
然而,内阁辅臣,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也就是现在的秘书,负责给皇帝收到的下面的奏疏提建议的 。根本就没有决策权 。即便到了后来,内阁的重要性增加,内阁辅臣也没有真正的决策权,甚至直到明朝崇祯帝时期,明朝都快灭亡了,内阁辅臣——无论是首辅还是次辅——都还没有决策权 。
决策权还是在皇帝那里 。
明朝处理政务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下面的府州县,把重要的事,以奏疏的方式,呈交到六部都察院等部院,然后部院呈交到内阁,内阁辅臣此时可以看奏疏,然后根据奏疏的内容,提出合理的建议,写到一张纸条上,粘贴到该奏疏上,这称为票拟 。
然后内阁把票拟呈交给司礼监,司礼监有两个大太监,一个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另一个是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还有几个,但是都不如首席秉笔太监重要,这两个大太监负责什么呢?
【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大?】皇帝看过奏疏和票拟以后,认可了内阁的建议,那么就由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盖印,然后发回给内阁,内阁发回到六部或下面府州县去执行 。
如果皇帝看完奏疏和票拟,不认可内阁的建议,就由司礼监太监打回内阁,让内阁首辅等人重新票拟 。
说白了,内阁首辅虽然在内阁里是老大,但是整个内阁都是提建议的,没有决策权,等同于内阁首辅也没有决策权 。
甚至,明朝的内阁首辅有时候都没有六部里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的权力大 。兵部尚书还能调兵遣将,吏部尚书还能选拔审查官吏,这时候,内阁首辅根本插不上手,除非这个内阁首辅同时也是吏部尚书 。明朝的内阁学士只有五品官衔,但是,一般能进内阁的,都是六部或都察院的堂官,他们的本职工作反而官衔比较高 。比如高拱,既是吏部尚书,又是内阁辅臣 。
但是司礼监太监就不同了,他们有批红的权力,也就是有了代皇帝决策的权力 。
有很多明朝的皇帝,懒政怠政,对于每天看很多奏疏很是不耐烦,他们自己就不看票拟,让司礼监太监自主批红,说白了,皇帝放权给了司礼监太监,司礼监太监也就有了决策权 。
司礼监掌印太监在司礼监最大,所以,他的权力很明显大过内阁首辅的 。
例如明朝的天启皇帝,整天在后宫做木工,不理正事,把批红的大权全都交给了司礼监的两个大太监魏忠贤和王体乾,所以在天启朝,魏忠贤敢称九千岁,敢对着内阁一阵乱打,因为他掌握着批红的权力 。实际上就是代理皇权行使决策 。甚至他能随便把几个阉党的人塞到内阁里 。
这在以前,大臣进内阁是需要廷推的,也就是把内阁学士们,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院的堂官集中起来,一起推举哪个人可以进内阁,然后皇帝再俯允,魏忠贤不经过廷推,就直接把人塞到内阁里,内阁首辅都无可奈何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