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风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 , 据旧习认为 , 敬财神要争先 , 放爆竹要殿后 。

放鞭炮的风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文章插图
放鞭炮的风俗-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放鞭炮的文化内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
在古代 , 放爆竹 , 对于经商人家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 , 据旧习认为 , 敬财神要争先 , 放爆竹要殿后 。那么 , 要想发大财者 , 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
旧时 , 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 , 就有送财神的 , 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 , 为了表示欢迎财神 , 便拿赏钱给来人 , 送财神的口中 , 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 , 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 , 身穿红袍 , 头戴纱帽 , 嘴上挂着假胡子 , 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 , 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 , 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 , 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 , 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 , 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 , 不绝于口 , 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 , 给他们些钱 , 扮财神的这些人 , 连声道谢之后 , 就起劲地敲打一阵 , 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 , 转到别家去了 。
放鞭炮的风俗
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 , 当午夜交正子时 , 新年钟声敲响 , 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 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 , 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 , 以示旺气通天 , 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 , 孩子们放鞭炮 , 欢乐地活蹦乱跳 , 这时 , 屋内是通明的灯火 , 庭前是灿烂的火花 , 屋外是震天的响声 , 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历史故事 , 热闹非凡 。
放鞭炮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 正月初一 , 鸡叫头一遍时 , 大家就纷纷起床 , 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 , 来逐退瘟神恶鬼 。
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 , 人们便用火烧竹子 , 使之爆裂发声 , 以驱逐瘟神 。这当然是迷信 , 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到了唐朝 , 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 , 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 , 连续发出爆破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 , 小亭犹聚爆竿灰 。”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
后来 , 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 , 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 , 于是发明了火药 。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 , 声音更大 , 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老习俗 。北宋时 , 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 , 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 , 改名“炮仗” , 后又改为“鞭炮”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