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织女遥相望代表什么生肖,织女代表哪一个生肖( 三 )


至此 , 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 , 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 , 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
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 , 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至今 , 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存在 。 或许 , 已经有人居住 , 并在那里耕种 , 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 , 也许就没有村名 。
定稿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 , 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 。 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民国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 , 上推迁沂年岁 , 当在明代末叶” 。 至宗谱成书的民国年间 , 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 。 根据这些记载 , 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 , “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 , 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 , 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 。 毫无疑问 , 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 , 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 , 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 。 据李万鹏教授考证 , 在山东的地方戏中 , 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 。 或许 , 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 , 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 , 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
“做十六岁”保平安
在我国的闽南和台湾地区 , 流传着七夕节祭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的习俗 。
闽台地区 , 把织女神称作“七娘妈” 。 根据洪淑苓教授的考证 , 七夕祭拜七娘妈的习俗 , 最早被记录在清代乾隆初年纂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七月七日 , 曰七夕 , 为乞巧会 , 家家晚备牲礼、瓜果、花粉之属 , 向檐前祭献 , 祝七娘寿诞 , 毕 , 则将端午男女所系五彩线剪断同焚 。 或曰魁星于是日生 , 士子多于是夜为魁星会 , 备肴欢饮 。 村塾尤盛 。 ”
为什么称织女神为“七娘妈”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 , 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 。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 , 不仅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爱 , 而且还生下了一对儿女 。 生儿育女情节的出现 , 就为女主角织女增添了作为母亲对于儿女的疼惜之情 。 闽南地区原来就有七娘妈的信仰 , 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 , 人们将作为母亲的织女神与原本民间流传的七娘妈信仰结合在了一起 , 七娘妈成为了儿童的保护神 , 在七夕节的时候接受人们的祭拜 。
祭拜七娘妈最典型的仪式就是“做十六岁” 。 “做十六岁”属于成年礼的仪式 , 孩子小的时候将七娘妈认作“契母”(如同人间的干妈) , 并且随身佩戴七娘妈神前的香火袋 , 受其庇佑 。 等长到十六岁这一年 , 就要举行“做十六岁”的仪式 , 到七娘妈庙或者在自家神案前 , 向七娘妈祝祷感恩 , 从纸扎做成的“七娘妈亭”下钻过去 , 代表“出婆姐间” , 从此就是成年人了 , 具有“通过仪式”的意义 。
台南的开隆宫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妈 , 开隆宫每年都举办七夕“做十六岁”的活动 , 影响所及遍布全台湾 。 朱锋在《台南的七夕》一文中 , 这样描述开隆宫的七夕:“此日俗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妈)的寿诞 。 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区开隆宫……全市的妇女们都远道而来 , 虔诚地烧香礼拜 , 一心一意 , 求子女的成长 。 除了前往开隆宫之外 , 各家庭都备办了丰富的牲礼 , 于下午在厅堂致祭七娘妈 , 尤其是家有十六岁子女的家庭 , 特别隆重地举行了成年大典礼 。 除了应备祭品之外 , 又从糊纸店购买了一座华丽的‘七娘妈亭’ , 与各亲友送来的礼品合在一起致祭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