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透过“古蜀之眼” 回望“三星伴月”

【刘艺透过“古蜀之眼” 回望“三星伴月”】昨日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效果图惊艳亮相 。 2020年10月10日 ,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新馆)概念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开启征集 。 最终 , 来自中建西南设计院刘艺团队原创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 成功入选 。
作品在“显”与“隐”“新”与“旧”“分”与“合”之间 , 寻找巧妙的平衡点 , 以恰当的姿态回应园区复杂的建筑现状和历史文脉——这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艺对作品的概括 。
显与隐
地景化处理
让建筑消隐式融入园区
“我们在设计体量上不是最宏伟的 , 但是‘最消隐’的一个 。 ”刘艺认为 , 博物馆不应只彰显自我 , 而应符合遗址环境整体的要求 。 “我们采用了一个斜坡覆土的造型 , 好像一个从地上升起来的巨大土堆 。 这是一个相对低调而消隐的建筑 。 ”
据介绍 , 为了让新馆与现有的一号馆、二号馆充分融为一体 , 整个新馆在屋顶方面还有讲究 , 采用了地景化的处理方式 , 也就是依托结合现有的景观和建筑进行打造 , 从园区内一侧到鸭子河畔 , 屋顶逐渐由高到低放缓 , 直到充分消隐在鸭子河畔 。 屋顶还将种植一片绿植 , 与整个园区的植被、水系互相融合 。 从园区入口处向西望去 , 整个新馆的地景化处理与一号馆的覆土形体呈夹迎之势 , 左右呼应 。 经过这样的处理 , 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 就有了不同的寓意 。 在面向城市的一面 , 是谦卑的融入覆土中的姿态 , 面向园区则是完整的建筑体量 , 面向鸭子河的一面又呈现出了自然绿化状态 。
新与旧
斜坡覆土形态
契合“三星堆”概念
刘艺介绍 , 在新一代设计师眼里 , 新馆设计并非意味着对旧馆文化全面颠覆 , 建筑设计如何体现传承并且从整体风格上保持一致 , 是他们非常想实现的目标 。 新馆设计将青铜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延续发展 , 并从三星堆文物中提炼线条 , 作为三个堆体外形和内部空间的控制曲线 。 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 , 与综合馆形体左右呼应 , 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 , 寓意“堆列三星” , 使建筑的形体概念同源传承“三星堆”遗址名称 。 根据现有的方案 , 整个博物馆将充分由三个起伏相连、相互堆叠的圆弧形建筑构成 , 立面墙体与二号馆外墙相连环抱一方水潭 , 形成“三星伴月”之景 。
设计团队在土堆正面设计了“古蜀之眼”——“两个巨大的窗口 , 就像三星堆青铜面具中的眼睛一样 。 一方面 , 人们能够通过这个玻璃窗口 , 感受到博物馆内丰富的活动;与此同时 , 游客站在大厅内 , 通过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园区、看到遗址公园以及几公里外的发掘现场 。 ”刘艺表示 。
在建筑表现上 , 敦实厚重的立面透出“古蜀之眼” , 向遗址区方向眺望 , 象征着三星堆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 , 是古蜀文明穿越古今凝望世界的隐喻 。 “眼睛”的位置很独特 , 朝向遗址区 , 也朝向三星堆博物馆老馆 。 人在馆内 , 通过巨大的眼睛 , 可以看向整个遗址区 , 也可以看到老馆 , 通过这种视线的联系 , 对望的关系、来阐释文化和时间的主题 。
分与合
建筑“化整为零”
形成时空对话
整个建筑以“化整为零”的手法 , 采用单元式布局 , 布置游客中心、展厅、库区 。 “三个单元体旋转26° , 使建筑朝向三星堆遗址区 , 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时空对话 。 ”刘艺表示 。
据介绍 , 新馆共6个常展厅和1个临展厅 , 展览面积1.8万平方米 , 其中固定展厅1万多平方米 , 还有几千平方米的临时展厅 , 除了展览三星堆出土的文物 , 还能和国内国际其他博物馆进行交流展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