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让艺术焕发简约之美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 , 中国式浪漫为“双奥之城”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总导演张艺谋在创作感言中写道: “我们可以用简约的方式呈现开闭幕式 , 让全世界和我们在一起” 。
“大乐必易 , 大礼必简 。 ”简约 , 是北京冬奥会的关键词 , 也是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为代表的大型庆典艺术的风格趋势 。 简约并非简单 , 而是艺术创作的匠心提炼和精准表达 。
科技正重构舞台艺术呈现 , 赋予艺术“呈于象 , 感于目 , 会于心”的简约美 , 营造诗化意境 。 机械舞台移动 , 可看作山脉涌动;光影交错辉映 , 可译为日月起落;虚拟视觉成像 , 可形塑万里山河……科技元素潜藏在视觉语言结构中 , 为观众创造着美好的视效体验 。 依托图像处理算法 , 冬奥会开幕式震撼人心的“冰瀑”环节中 , 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 ,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呼之欲出 , 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 “冰雪五环”环节采用三维水墨动画、裸眼全息水墨动画等手段 , 以笔墨精神再现冬奥历史 , 观意取象、气韵相生 。
新的科技手段 , 为艺术表达带来更多可能性 。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幅“画卷” , 到2022年奥运历史上首个画质达到16K的巨型光影屏 , 从舞台呈现到通信保障 , 从技术实力到管理理念 , 科技迭代带来了美学升级 , 产业发展为艺术表达带来“硬核支撑” 。 人工智能、5G、AR(增强现实)、裸眼3D、云计算、数字孪生以及仿真技术等被大量运用于创作中 , 有限的表演区域释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 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 。 冰立方怎样“拔地而起”?航天工作者借鉴火箭发射塔架的设计理念 , 自主研发出了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在冰立方底部布置了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 。 16名“大力士”相互配合 , 将冰立方稳稳地从舞台平面上托起 。 奥运五环如何“破冰而出”?冰立方和五环由LED屏组成 , “雕刻”的视觉在激光与冰立方3D视效的结合下产生 。 雪花为何“如影随行”?节目《雪花》中 , 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超过600人集体采用实时人工智能动作捕捉 , 整个过程以毫秒计 , 小演员和地屏上闪亮的“雪花粒子”的交互追踪毫无延迟 , 总流程不超过0.1秒 。 这样的交互表演既优化了场景 , 实现了小朋友与雪花的互动 , 也使场景更具真实感 , 建构具有童话梦境效果的视觉整体 。
当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 , 科技已不仅仅是手段、工具、元素 , 其本身也承载起表意的作用、人文的温度 。 北京冬奥会的点火方式惊艳世界 , 奥运历史上首次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打造的主火炬 , 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奥林匹克精神 。 冬奥会闭幕式上 , 通过AR虚拟实时渲染技术 , 让中国结的红线从四面八方汇聚于鸟巢上空 , 编织成巨大的红色中国结 , 缠绕在巨型雪花火炬周围 。 传统花纹的中国结、浪漫冰花围成的中国结、红绸飘舞的中国结……不同质感和元素的中国结被冰花包围 。 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连结 , 也寄托着全世界在一起、“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
化繁为简、简而有质 , 张弛有度、形散神聚 。 创作者以内容为中心 , 以技术为支撑 , 不断寻找着中国故事的“打开方式” 。 导演不再刻意强调艺术呈现背后的科技含量 , 观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 , 从一个个细节感悟故事背后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 它可以是火炬 , 是中国结 , 是那朵“人类共同的雪花” , 也可以是“中国红”与“冰雪蓝” , 是“闹花灯”“折柳寄情”的东方美 。 人们在技与艺的美中 , 获得文化的共鸣和共情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