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8颗“雪绒星”扮靓“冰立方”南广场,科技融合艺术营造冬奥氛围

新京报讯(采访人员 刘洋)当夜晚来临 , “冰立方”场馆的东南侧便开始闪亮起晶莹、银白色的“大雪花” 。 八个大小不一的发光雪花形立体装置 , 和外立面布满“蓝色泡泡”的“冰立方”互相映衬 , 让夜晚的奥林匹克广场更加空灵、浪漫 。
“大雪花”背后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 这些立体雪花灯光艺术装置名叫“雪绒星”(Starry Snow) , 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蔚欣团队研发 , 利用了其研究室独创的“建筑结构一体化的曲面建筑系统” 。 3月1日下午 , 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黄蔚欣教授 , 了解研发背后的故事 。
艺术8颗“雪绒星”扮靓“冰立方”南广场,科技融合艺术营造冬奥氛围
文章图片

雪绒星夜间在水立方闪闪发光 。 受访者供图
设计多个方案 最后定为“雪绒星”
据介绍 , “雪绒星”装置是北京市科技计划“科技冬奥”项目课题之一 。 黄蔚欣介绍 , 这一结构叫“编织式空间网壳” , 是团队对“自由曲面建造”这一国际前沿课题的原创解答 。
“利用曲面形式做建筑表达 , 目前多用现代数控加工方法 , 存在造价高、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 我们从2015年起 , 就想到能否将东方传统编织工艺融入建筑结构中 , 据此研发了这一系统 。 ”黄蔚欣介绍 , 经过多年的研发 , 基于网格重建算法的编织结构生成技术 , 团队研发了“编织式空间网壳” , 不仅提升了建筑表现的丰富性 , 也减少了成本 。 比如 , 如果用3D打印技术去实现一个立体结构 , 要比编织结构造价高太多 。
用系统生成一个编织状的曲面结构 , 再制作玻璃纤维的杆件 , 根据设计图将杆件拼接出来 , 将发光的线路注入其中 , 一个个闪闪发亮的立体结构就这样呈现了出来 。
黄蔚欣介绍 , 经过五六年的技术探索和实践 , 这一研发成果已多次登上全国性的展览和世界级的建筑竞赛中 。 比如 , 团队曾经在哈尔滨冰雪建造竞赛上完成一个“莫比乌斯环”编织结构的灯光装置 , 也曾在国际建筑赛事上获奖 , 技术方法逐步成熟 。 2020年团队接到了扮靓“冰立方”南广场的任务 , 即利用“编织式空间网壳”技术制作灯光艺术装置 , 提升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的城市公共文化生活 , 激活夜间经济 。
艺术8颗“雪绒星”扮靓“冰立方”南广场,科技融合艺术营造冬奥氛围
文章图片

在清华大学建筑馆门口还有个“雪绒星”模型 。图/新京报采访人员 刘洋
黄蔚欣介绍 , 在“雪绒星”之前 , 团队提出了多轮方案 , 比如第一个方案是制造一组“水滴形”的灯光装置 , 人们可以在其中穿梭 。 还曾有一个更挑战的设计——编织一个巨型运动员的灯光装置……最终 , 团队和专家一起选择了“大雪花”这个更能体现冬奥精神的设计方向 。
特别升级材料 , 让“雪花”白天也好看
确定“雪花”这一主题后 , 距离目前呈现的“立体雪花”还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 大家如今在“冰立方”南广场看到的雪花看似结构复杂 , 其实 , 从几何角度上来讲 , 它是一个每一面被“曲面化”的正二十面体 。
黄蔚欣介绍 , 如果一朵平面雪花在广场上闪亮 , 人们走到侧面只会看到一个“扁片儿” , 表现力不够丰富 。 正二十面体 , 可以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结构丰富的雪花 , 且八个雕塑各不相同 。 团队对曲面化的雪花编织结构做出了独特的设计 , 调试了每一根杆件的弯曲度 。 这八个在展示中的雪花大小也不一 , 大的高达7米 , 小的有2米多高 , “这样在广场上分布开来 , 也会有更生动的表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