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面仪式感

我年少时 , 男女结婚很少有去酒店的 , 多半是在自家宴客 , 桌椅板凳、碟子碗筷都是从四邻借来的 , 不豪奢 , 却温暖 。 如今结婚 , 典礼早已从酒店大堂挪到了户外草地 。 这种通过一系列繁复程序构建的仪式感 , 辅以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 , 可能会让新婚夫妇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 他们认同了新身份所赋予的意义 , 更有一份责任感 。 但是仪式感强 , 是否就说明爱情能够地老天荒?未必!当初结婚没啥仪式感的男女多半都能白头到老 , 而如今的离婚率 , 即使有“离婚冷静期”的保驾 , 依旧居高不下 , 回头再看先前那极尽奢华的“仪式感” , 便有些滑稽 , 未免过犹不及 。
1908年 , 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 , 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父母、上升到一个更高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 , 以及死亡 。 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 , 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 ”
在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 , 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 , 狐狸对他说:“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 , 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 ”狐狸说 ,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
中国人历来注重仪式感 。 古人遇到旱灾会敬雨神 , 遇到洪灾会敬河神 , 都有一套繁复且庄重的仪式 , 并希望通过这些祭拜仪式 , 获得神灵庇佑 , 其背后有先人们渴望安宁、丰衣足食的愿望;而古代将士出征打仗前会夜观星象 , 择良辰吉日出发 , 他们也冀望通过这样的仪式来获得庇护 , 取得胜利 。 心理学家认为 , 这都属于自我暗示范畴 , 是“相信” , 相信“仪式”可以帮到他们 , 相信“仪式”让他们变得更有力量甚至刀枪不入 。 《三国演义》这部书 , 倘若没有刘关张仪式感满满的桃园结义 , 也就没有了后面许多精彩的戏剧冲突 。
在没有微信朋友圈甚至没有网络的年代 , 许多事往往微不足道 , 如今却变得与众不同 。 比如在某些事前面加上“第一”二字 , 如“今秋捡到的第一片落叶”“2021年的第一场雪”等等 ,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仪式感 。 拍照一秒钟 , 摆盘一小时 , 为的就是要拍出满意的照片发朋友圈……这些行为 , 虽不能改变生活本质 , 但它们都是生活的绳结和符号 , 为人们日后的无数次回想 , 提供了契机 。
村上春树在其《村上广播》一书中提到 , 自己做不同的事情 , 要听不同的音乐:“一个中年汉子独自在厨房切牛蒡丝时 , 不适合听《红辣椒》 , 《天空领航员》也不合适 。 不管怎么说 , 这时非Neil Young(加拿大摇滚歌手)莫属 。 做香菇拉面时适合听Eric Patrick Clapton(英国作曲家)、煎肉饼时只限于听Marvin Gaye(美国歌手) 。 ”他还在文章中注明:“这篇小稿是一边听《莫扎特初期弦乐四重奏乐曲集》 , 一边写的 。 ”
我年少时喜欢读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 , 对小说主人公每天赶早去吃“头汤面”印象深刻 。 所谓“头汤面”吃的就是一种仪式感 。 在陆文夫笔下 , 苏州人吃一块肉 , 也因了节令不同而吃法各异——谷雨时节配新采的春笋 , 与咸肉一起煲汤 , 谓之腌笃鲜;樱桃熟了便做樱桃肉;夏日摘了荷叶做成荷叶粉蒸肉;秋天是产梅干菜的时节 , 梅菜扣肉当仁不让;而到了冬日 , 便要做外甜里咸的蜜汁火方……如此对生活的仪式感 , 不仅有生趣 , 更孕育着无穷生机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