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艺术人生点亮古城元宵夜

还未进门 , 巨大的电锯轰鸣声就远远传了出来 , 一间不起眼的木屋内 , 78岁的杨增贵正弯着身子 , 双手推着木料迅速向前分割 , 扬起的木屑沾了一身 。 不等歇口气 , 杨增贵又拿起刻刀照着木条上画好的图案进行雕花 , 刻刀翻飞间 , 一朵牡丹渐渐显露出来 。
历经设计、选料、下料、雕花、组装、打磨、上漆、放置画面 , 一座精美的湟源排灯才能制作完毕 。 “每年元宵节 , 我们都会制作许多排灯 , 张挂在古城的街头巷尾 , 这已经成了我们这里的年俗 。 ”杨增贵说 。
杨增贵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人 。 2007年 , 杨增贵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彩(湟源排灯)的代表性传承人 。
湟源县城古称丹噶尔 , 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 繁盛的贸易往来催生了湟源排灯这一民间彩灯艺术 。 其起始于18至19世纪的清代中期 , 起初街市商家为了在夜间招揽顾客 , 纷纷制作商号广告牌灯箱 , 在里面点燃蜡烛 , 挂在商号大门上 , 后来逐渐发展成有底座、图案 , 形式多样的广告牌灯箱 。 灯箱可以一个一个排列起来 , 就形成了“排灯” 。
噶尔艺术人生点亮古城元宵夜
文章图片

2月14日 , 市民在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欣赏湟源排灯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柳泽兴 摄
做排灯工艺繁琐 , 木匠活又苦又累 , 杨增贵却从没有想过退缩 , 曾有人请他去小学当老师 , 杨增贵婉言谢绝 , 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排灯制作车间 。 “老话常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 在我看来 , 排灯远不是一种单纯的手艺 , 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载体 。 ”杨增贵说 , “我就是喜欢做排灯 , 我离不开它 。 ”
时代快速发展 , 杨增贵也在不断为传统排灯增添新的内容 。 杨增贵开创性地采用了光、电、声的现代手法 , 使画面内容包罗万象 , 使排灯更加生动、美观 。 他首创的中堂式排灯有8个画面 , 都可以灵活替换 , 木腿还能折叠活动 。
噶尔艺术人生点亮古城元宵夜
文章图片

2月14日 , 杨增贵正在给用于制作排灯的木料进行开卯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盛盛 摄
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后 , 杨增贵感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 , 也更加注重将排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 弟子张世全跟随杨增贵已经有十多年 , 对于师父的严格和对制作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 , 他感触很深 。 “师父给我们教手艺时特别认真 , 我们雕刻时只要有一点瑕疵 , 师父一定让我们重新做 , 我记得曾有一次为了雕好一朵花 , 我重刻了不下10次 。 ”张世全说 。
元宵节是湟源排灯展示的重要节日 , 今年元宵节 , 杨增贵和徒弟从去年开始就早早准备 , 精心准备4个月全新设计了多彩的排灯 , 已全部挂在丹噶尔古城的大街小巷 。 “看见游客在排灯下拍照合影 , 我打心眼里高兴 , 希望排灯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 ”杨增贵说 。
【噶尔艺术人生点亮古城元宵夜】走在丹噶尔古城的街道 , 古色古香的建筑在五颜六色的排灯映照下更加厚重 , 孩子们手提小型排灯 , 玩闹嬉戏 。 湟源排灯在今天依然迸发出无限的新意 , 正是因为有一代代像杨增贵一样的排灯制作人用自己的艺术人生点亮了丹噶尔古城的元宵夜 。 (采访人员柳泽兴、周盛盛)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