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 高跟鞋穿多了真不好吗?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穿了
近来,有研究表明,高跟鞋会导致女性的足部变形。譬如:一个16岁的小姑娘,迷恋穿高跟鞋且穿鞋必定高跟的话。那么,15年后,即这个小姑娘31岁之时,她便只能借助拐杖走路了。这个说法,在网络上称为“高跟鞋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女性的恐慌。使得一些爱美,爱高跟鞋的女士们陷入了空前矛盾的境地:穿与不穿,都是一个问题。其实,高跟鞋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最早有关于高跟鞋的记录,应该是在周朝。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 鞋子 高跟鞋穿多了真不好吗?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开始穿了】
文章插图
那么,“古代高跟鞋”长什么样子呢?和现代高跟鞋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由于年代不一样,世人的审美观便会有区别。女人穿鞋,自然不会只是为了满足走路的功能,更是为了遮掩缺陷让自己“步步生莲”。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各朝各代不同的“高跟鞋”,品一品女人审美的足迹。《玉台新咏》这本书中,记载了《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这首诗:美人称绝世,丽色譬花丛。经居李城北,住在宋家东。教歌公主第,学舞汉成宫。多游淇水上,好在凤楼中。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垂线绕帷幔,落日度房栊。妆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红。非怜江浦佩,羞使春闺空。诗中就有关于高跟鞋的形象描写:“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哈哈……脚都还没有抬,看着就让人觉得像上了个台阶。这1500多年前,梁朝的女性是要穿多高的鞋子啊!想想不就是古代版的“恨天高”吗?
文章插图
唐宋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最繁华的朝代,“高跟鞋”自然是少不了的。宋代人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中,描述了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鞋子的高度达到了3寸多,下底又窄又小的鞋子叫做“晚下”,意思就是:告诉穿鞋的人,穿了这种鞋子,抬脚放下时一定要慢慢来,因为,这鞋很高很危险。在唐宋时期,这种鞋子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圈里很是流行。这种鞋底,很像早几年日本流行的松糕鞋,脚底厚厚的像块大砖头,看起来很有沉重感。但是,女子穿上它,瞬间便长高了近10厘米,身形看起来也高挑修长了许多,所以,合适“妇人短者着之”。自然,有高跟鞋就有低跟鞋,在唐宋时期,不是高跟的鞋子,都叫做“远游履”,约等于现代的运动鞋。到了明朝时期,是对女性要求最高,身心荼毒最深的时代,女子穿衣着鞋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走路”,或者遮掩缺陷,让自己“步步生莲”这一目的。当时,要求女性穿衣,犹如现代阿拉伯女性一样(除了没有要求把脸包起来),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包裹起来,不能让别人看到。
文章插图
可是,既要包裹得严严实实,又要灵活机动,便于走路行动。这要怎么办呢?伟大的妇女同胞们发挥了无限的智慧,做到了既满足男性同仁的恶趣味,又最大限度的给予了自己方便——穿高跟鞋。“衣曳地则覆履,惟见底,故底高。”看看,这时高底的鞋子,是不是又一次被提拔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呢?明清时期,中国一度很流行裹脚。这其中,山西、陕西、甘肃一带以裹脚为荣,以裹脚为乐,以裹脚为女子的终生事业,甚至:“以足之纤巨,重于德之美凉,否则,母以为耻,夫以为辱。”人为加工过的产品,自然与纯天然的大为不同。于是,适合裹过脚的脚型高跟鞋,也便应运而生。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书中,记载:“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愈显弓小。”为了适应“裹脚”脚型的特点,“古代高跟鞋”发生了质一般的变化,从类似现代的松糕鞋变成了后跟高,前跟低更接近现代高跟鞋的“高跟鞋”。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颜色 美女穿搭:白色系姐妹花,气质优雅青春靓丽,无时无刻不吸引着眼球
- 浅色系 白色波点上衣搭配蓝色紧身牛仔裤,时尚精致,穿出高级感
- 穿搭 50岁女人最美的冬日大衣穿搭!简单的款式色彩低调,照样精致优雅
- 设计风格 大眼睛女生,身穿黄色连衣裙,搭配高跟鞋,真是清艳脱俗的感觉!
- 误区 冬季女人懂搭配更优雅,这“四大穿衣误区”,50岁后能不踩就不踩
- 运动鞋 秋季穿衣建议“宁大不小”,阔腿裤就是标准,搭配得当同样有曲线!
- 大长腿 秋冬还是穿“大衣”最高级,搭配毛衣、牛仔裤、半身裙时髦又气质
- 穿衣 女人过了60岁,秋季流行穿“九分裤+平底鞋”,舒适优雅又提气质
- 大地色 越看越耐看的初冬基础色穿搭,实用配色技巧,教你穿出简约的时髦!
- 直筒裤 放弃你的阔腿裤!今年流行这“3种”裤子,50岁女人穿更时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