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中国结 蕴含古老智慧的编织艺术

当北京2022年冬奥会宣传海报公布时 , 一件名为“热情连接世界”的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 它将奥运五环巧妙地编入中国结当中 , 中国结下方的五条吊穗也被设计成了奥运五环的颜色 。 在去年12月9日的“天宫课堂”第一课上 , 航天员王亚平也在水膜试验的道具中展示了中国结 。 中国结(Chinese knotting) , 一种从头到尾都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的装饰艺术品 , 已经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 。 从古至今 , 中国结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讲述着古老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
“上古结绳而治”
说到绳结 , 其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 距今约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遗迹中 , 就发现了骨针和各种带孔的骨、贝类等饰品 , 这表明人为加工的绳线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 。 而当先民们用这些绳线穿制兽骨、贝类装饰品或缝制衣物时 , 必然会产生简单的绳结 。 我们甚至可以认为 , 绳结几乎有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 。
除了绑缚功能外 , 绳结还被智慧的先民们赋予了另一实用的功能——记事 。 结绳记事 , 即人类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出现之前漫长的远古时代里的一种记录事实和沟通的方式 。 战国时期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就记载道 , “上古结绳而治 ,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 意思是在上古时代是用结绳的方式来治理天下的 , 而后世的圣人则将结绳改为契刻文字 。 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说 , “古者无文字 , 结绳为约 , 事大 , 大结其绳;事小 , 小结其绳 。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提到:“古者无文字 , 其有约誓之事 , 事大 , 大其绳 , 事小 , 小其绳 , 结之多少 , 随物众寡 。 ”
我国少数民族当中 , 至今也还有结绳记事的实例 。 如云南独龙族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仍处于刀耕火种、轮荒耕作的原始社会生活形态 , 他们以结绳的方式来记录时间 。 根据《滇藏高原考察报告》记载 , 独龙族人把结着若干疙瘩的麻绳挂于床头 , 以免忘记 。 若出远门 , 则把麻绳系于腰间 。 结绳多数用于记录日程 , 例如约期结绳 , 就是取两根细绳 , 各结上相等数量的结 , 一结表示一天 。 双方各持一绳 , 分开后每天解一结 , 将全部结解完 , 双方就必须在相约的某地会面 , 不得失约 。
奴隶社会高度发展的商朝 , 绳结不仅发展了实用功能 , 还初步具备了装饰功能 。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商代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 , 人像上身裸露 , 下身着裙 , 腰间系带 , 用于扎紧衣服 , 结纽于正前 , 纽中插物 , 结的造型结构已非常精巧 。 并且 , 从商朝开始流行佩戴的解结工具觿(音xī)也佐证了人们服饰中“结”的广泛应用 。 彼时古人穿衣系带时 , 为了防止衣带散开致使衣裤脱落 , 往往会将衣带系成死结 , 因此为了方便解结 , 就会随身佩戴解结工具“觿” 。 觿既有用骨头做成的 , 比如象骨 , 也有用玉石制成的 。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在著作《说苑》中提到“能决烦乱者佩觿” , 便是用善解绳结之觿寓意善决烦乱之人 。
美观又实用的服饰配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急剧变化 , 结亦从朴素的实用功能逐渐向审美功能转变 。 无论是器物、佩饰抑或是服装 , 均出现了装饰性的结 。 以佩饰为例 , 中国人自古尚玉 , 历来有“君子必佩玉”之说 , 而佩玉要借助绳带 , 必须要打结 , 因此玉与结产生了不解之缘 。 《尔雅义疏》中提到 , “佩玉之组条 , 用以连贯玉者 , 也叫纶 , 用丝绳婉转结之” 。 把一块块玉佩、粒粒珠子用绦带穿起来 , 形成长长的佩饰挂于腰间 , 是贵族们彰显身份和财富的重要手段 。 从信阳、江陵等地战国楚墓出土的彩陶木俑 , 更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人们佩玉打结的情形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