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设计的:】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 。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 。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
二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农业生产 。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 。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
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 。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 。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 。
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
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 。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 。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 。
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 。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
以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
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 。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点四成 。
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口门 。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
李冰还作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岁修时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标准 。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 。
“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 。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 。岁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时节,在鱼嘴西侧,用杩槎(就是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