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 二 )


暨南大学博士刘汉波研究指出:表情包的发展和普及并非偶然 , 表情包的流行断然不是偶发的和随机的文化现象 , 而是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嬗变和社会世俗化等合力下的权力转换 。 其成长史与互联网的发展史密不可分 , 甚至可以说 , 表情包的历史是互联网历史的一个分支 。
从前总是在聊天中收藏表情的牛小犇 , 现在有了更多获取表情的渠道 。 在各种平台看到有意思的图片、动图 , 他就保存下来上传到聊天软件;他有时也会给一些特定的亲朋好友制作表情包 , 比如“某某最棒” 。
当互动交流的渠道被打通、图像制作技术门槛随之降低 , 人们便可以自行制作表情包 ,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来建构表意更丰富、代入感更强烈的对话场景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76.21%受访大学生曾自制过表情包 。
牛小犇的一位同学便是班里的“表情包生产厂家” , “他特别善于观察细节 , 有时候会做一些调侃表情包 , 比如把同学的脸替换到熊猫头表情上 , 再配上他们的口头禅 , 这些就会成为全班收藏的表情包 。 ”
图胜千言 , 既是“润滑剂”亦是“圈层密码”
假如有一天表情包全面下线 , 沈心怡可能不太能接受 。 在她看来 , 表情包是她在线交流中的万能工具包 。 相比于趣味性 , 她更重视表情包的功能性 。 在沈心怡的认知中 , 表情包是非语言交际的一部分 , 能够高效完善自己线上沟通时的言语缺失 。 “有时候表达不够充分 , 为了避免对方误会 , 就会赶紧发一个表情包 。 ”这样用于表示友好、缓解尴尬气氛的表情包 , 沈心怡的社交软件里有上百个 。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 , 54.79%受访大学生热衷于分享和收藏表情包 。 78.05%受访大学生认为表情包相较文字表达的情感更为充沛;64.49%受访者通过表情包表现自己的热情和善意 , 拉近社交距离;62.58%将表情包作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
“我太菜了 , 带带我 。 ”找学长、同学帮忙时 , 牛小犇会附带一个自嘲的表情包 。 在他看来 , 过度严肃的语气并不适用于熟人之间的聊天 。 有了表情包加持 , 就能把“板正”的对谈转化成好兄弟间的打趣 。 “说几句平常不好意思说的玩笑话 , 也无伤大雅 。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兰在《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一文中分析 , 在基于表情包的表演中 , 我们常常会看到柔化、夸大、伪装、敷衍等表演情形 。 其中“柔化性表演” , 指的便是一些表情包可以将人们的棱角柔化 , 有可能瞬间让人变得亲和、接地气 。 “多数表情包都具有动漫风格 , 这就使得它们自带气氛调节功能 , 能拉近交流双方距离 , 为交流创造亲切、轻松的气氛 。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 , 73.16%受访大学生喜欢可爱类型的表情包 。
前段时间的线上面试中 , 沈心怡便感受到了表情包的“温柔魅力” 。 面试官在发来一段冷冰冰的文字后配了一个“狗头”的表情 , “严肃氛围的瞬间就被‘中和’了 。 ”她的紧张、压抑情绪消失了一大半 , “整个面试环节轻松很多 。 ”沈心怡坦言 , 表情包的调节气氛的功能在屏幕对屏幕的无声、无肢体动作、无眼神、无表情交流中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
基于表情包的交流 , 很多时候也成为文化上的试探与“接头” 。 当双方发现彼此有着共同的“密码”时 , 会产生群体认同 。 牛小犇见过一些B站Up主制作自己的表情包 , 喜欢他们的粉丝可以免费下载 。 当这些Up主开直播、发视频时 , 他们自己的表情包就会频繁被粉丝发在评论区 。 牛小犇的收藏夹里还有一些专门用在动漫社群的表情包 。 这些小表情作为“圈内人”的暗号 , 在小范围内流通 。 “表情一般都以群成员熟悉的动漫人物为主角 , 因为我们都了解表情包上定格的瞬间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 能理解这些表情的含义 , 使用起来就比较有意思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