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回不了家的老杜:“132万红砖房”被围观之后

杜兴昌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 。
起因是那栋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红砖房 。 那是杜兴昌曾经梦寐以求的新房 , 由北京知名建筑师操刀 , 前后历时将近一年 , 总花费132万元 。 而自交付的那一日起 , 围绕审美、预算与实用性的争议便如影随形 。 压力最大的时候 , 杜兴昌选择“消失” , 将房子全权交由亲戚看管 。
红砖房所在的牙沟水村 , 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 , 相比较虚拟世界里的热度 , 这里的生活显得波澜不惊 。 这是一座被“留下”的村庄: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卖力气 , 生活在村里的 , 要么是年迈的老人 , 要么是已经无法依靠体力劳动在城里获得收入的人 。 他们劳碌半生 , 攒下了钱 , 然后到村里盖上一栋新房 , 最大的心愿就是 , 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 。
与老杜的新房一样 , 被围观 , 成为牙沟水村连日来的主题 。
被“围观”的新房
围观杜家的人越来越多 。
11月26日中午 , 一辆小汽车由远及近 , 驶进甘肃白银市平川区牙沟水村 , 卷起一片尘土 。
那是一辆外地牌照的汽车 , 车上坐着四个人 , 他们也想去杜家的新房看看 。 被杜家人拒绝后 , 他们从汽车天窗放出一架无人机 , 想飞到新房附近拍摄 。 杜兴昌的侄子杜茂上前阻拦后 , 这一想法最终没有落实 。
因为不愿意再被议论、被打扰 , 杜兴昌老两口已经有家不能回 。 而杜家的几个亲戚 , 守在去杜兴昌家的必经之路上 , 不让外人靠近 。
杜兴昌家的红砖房墙面有镂空设计 , 建筑师陶磊通过将红砖倾斜不同角度来支撑墙体 , 营造通透感 。 新京报采访人员 乔迟 摄
盖一栋新房 , 曾经是杜兴昌的心愿 。
【村里回不了家的老杜:“132万红砖房”被围观之后】杜兴昌的家 , 在白银市平川区的水泉镇牙沟水村 。 从平川区出发 , 需要上109国道 。 这是一条四季都挤满拉煤车的路 , 重吨位的车驶过 , 扬起一层层沙尘 , 给来往车辆的挡风玻璃 , 盖上灰蒙蒙的一片 。
距离平川10多公里 , 过了新墩高速入口 , 从一条不起眼的土路拐入 , 新家就在这条路的尽头 。
这是一座红砖房 , 两层 , 大门朝南 , 门前的空地上铺着鹅卵石 , 房门口的土坡下面是一片枣林 。
红砖房左侧有一圈弧形的围墙 , 围着一片枣树 。 房子的主体由几个不规则长方形和椭圆形拼接而成 , 外墙砖块通过倾斜出不同角度 , 对墙面进行支撑 , 墙上还有镂空设计 。 从门口的铁丝网门向里看去 , 是原木色的门窗 , 还有七扇大大的玻璃窗 。
今年68岁的杜兴昌 , 膝下的5个孩子先后走出了这个西北农村 。 大儿子考上军校 , 留在宝鸡生活;二儿子毕业于航空学校 , 留在昆明成家立业 , 现在是一家民航公司的机长;老三是兰州的一名公务员;大女儿教书 , 二女儿是白银的公务员 。 三世同堂的杜家人丁兴旺 , 足足有二十口人 。
“家大业大”的背后 , 是杜兴昌多年的付出 。 早年 , 为了供孩子们上学 , 杜兴昌养过猪和羊 , 去煤窑干过几年 , 还下过矿井 。
老两口年纪大了 , 孩子们也都出人头地 。 两人尝试过定居在城市 , 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 “他舍不得这里的院子和农村生活 , 包括周围的几亩田和邻里乡亲们 。 ”杜家老三说 。
杜兴昌最终选择留在这片土地 , “外面的人看来 , 大西北很荒凉 , 但是人要有根有底 , 不能抱怨自己的家乡 。 ”
人近七十 , 杜兴昌老两口最大的心愿 , 就是有一所牢固的房子 , 能够抵御西北凛冽的寒冬 。 之所以翻建房子 , 也希望子女们能喜欢新房 , 多回来陪陪自己 。 “最终目的 , 是等孩子们以后退休了 , 能一起回老家来 。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