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孟晖:迪奥的雷人“中国风”,非涉审美多元,就是没文化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孟晖】
有朋友约我就《迪奥与艺术》展上那幅惹争议的图片写点儿什么 , 我第一反应是立刻推卸了 , 因为实在糟心 。

清代孟晖:迪奥的雷人“中国风”,非涉审美多元,就是没文化
文章图片

著名摄影师陈漫为时尚品牌迪奥拍摄的主题作品(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我生气的点比较独门儿 , 是因为看到图中一张晦暗脸的油腻头发两旁 , 插着一支支的料器花 。
我这两年也很喜欢在头上插戴料器花钗 。 每一次都博得朋友们的注目和夸赞 , 然后问:“这是什么花?”
我说 , 这是料器的花 , 中国特有的玻璃吹塑成的花 。
朋友们全都闻所未闻 , 浮起茫然的表情 。
【清代孟晖:迪奥的雷人“中国风”,非涉审美多元,就是没文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 玻璃是近代西方输入的“先进文明”成果之一 , 在那之前 , 古代中国人肯定就没见过玻璃 。 然而 , 实际上 , 中国的玻璃史最晚以战国为起点 , 长达大约二千五百年 。 至于战国时代的玻璃技术是本土的发明 , 还是自外域传入 , 或者是在外来玻璃产品刺激之下发展起来的工艺 , 则是学术界讨论的议题 。
不过有一点特别明确 , 从战国时代起 , 一直到清代 , 中国一直拥有独特的玻璃传统 , 包括使用的原料与异域不同 , 因此玻璃的成分也不同 。
非常重要的是 , 由于中国人拥有古老漫长的玉文化 , 崇尚美玉 , 因此 , 最初尝试制造玻璃 , 是仿照玉的形态炼制 , 目的在于制造人工玉 。 到汉代 , 高档的玻璃制品与玉器非常之像 , 不透明或半透明 , 温润莹洁 , 因此 , 玻璃在中国最早的称呼 , 叫“五色玉” 。

清代孟晖:迪奥的雷人“中国风”,非涉审美多元,就是没文化
文章图片

考古出土的汉代玻璃杯(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 , 两千多年间 , 外来的玻璃制品与玻璃技术一波波传入中国 , 在中国文明中生根开花 , 玻璃与玻璃技术 , 是中国文明从来都是开放体系的最好证明 。 也因此 , 传入了“琉璃”、“玻璃”等外来词汇 , 同时传入的 , 还有透明玻璃制品及相应技术 , 以及对透明玻璃的喜爱 。 但有趣的是 , 尚玉的审美又一次次发挥作用 , 一代代中国人 , 最终还是会选择继续保持、发扬制造不透明彩色玻璃品的传统 , 相应的 , 在不同时代 , 出现了“药玉”、“罐玉”、“硝子”、“料器”等称呼 。 至今 , 日语还把玻璃称为“硝子” 。
料器 , 是清代北京人对中国特有的低温彩色玻璃的叫法 。 说起来话长 , 北京以及天津、淄博等地特产的料器 , 实际上也经过外来技术与文化的影响 。 康熙皇帝不许法国传教士传播一神教迷信 , 命令他们在北京建玻璃厂 , 引进欧洲技术 , 烧造玻璃器 , 由此 , 清代宫廷玻璃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欧洲技术以及中国人在欧洲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 , 是世界玻璃史上的华彩段落 。 民间的玻璃作坊也很快受到影响 , 故而 , 清代玻璃精品自成风貌 , 其艺术性之高 , 品味之雅 , 技术之精 , 尤其是色彩之美丽多变 , 不透明彩色玻璃之发达 , 在任何其他国家都看不到——当然其他国家的玻璃自有其风采与成就 , 这里只是说美好的特色 , 不是区分高低 。
这么说吧 , 清代以来料器所呈现的很多颜色 , 你在其他国家的玻璃上看不到 。
但是 , 中国传统玻璃主要由于原料的缘故 , 一直都是低温玻璃 , 不耐热 , 还易碎 , 所以不实用 。 但仿玉的习惯持续不歇 , 中国人又永远追求精致与奢侈 , 所以一直把玻璃用于制造装饰品 , 包括物美价廉的首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