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FIRST跑来跑去( 五 )


西宁的夏夜 , 亮起的光永远比关掉的灯多 。 一如第十五届FIRST的主视觉 , 微光也从一双双昼夜谈论着艺术、诗歌、电影的眼睛中发散、汇聚 。 同时伴随的也有交易和未来合作的可能 。 产业嘉宾和一些看重的电影项目及其主创 , 很可能晚上就同时出现在了一个酒吧露台 , 推杯换盏 。
这样自由和平等交流的氛围为人所珍惜 , 但有时候也会给人一种错觉——整个世界都在谈论电影 , 每个人都有发言权 , 每个人都能对创作者指指点点 。
今年入围FIRST展映的不少片子都收到两极化的评价 , 惊人首作之一的《雨打芭蕉》就是其中之一 , 这是一部聚焦南方中产生活和一个纷扰大家庭图景的影片 , 在最终的评审之中获得了今年的最佳电影文本奖 。

电影|和FIRST跑来跑去
文章图片
《雨打芭蕉》导演闫冰
在7月39日的媒体场放映结束后 , 导演闫冰在会议室里做了一场小型映后谈 。 但是 , 从第一位采访人员发言开始 , 整个局势就转变为“你这个片子哪里哪里有问题” , “这样处理怎么怎么不好” , 在持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 , 几位主要发言人面对着闫冰轮番“直抒胸臆、提供建议” 。
直到一位采访人员说出“你不如去拍短片吧 , 随便从你的300个唱片细节里摘两个 , 就是一部好短片 , 也可以多练习练习” 。 制片人或许是实在感到尴尬 , “《雨打芭蕉》你看到的细节太多可能有300个 , 但是导演可能已经删了600个了 。 你的建议挺好 , 那我们就拍短片 , 也不怕赔钱了” 。
实际上 , 较大争议的口碑分歧 , 在青年导演身上是一个普遍现象 , 这也是电影作品的某种客观规律 。 同时 , 社交媒体的发达 , 评价性言论的繁荣 , 让中国电影本身就处于一个口碑高度分裂的环境之中 。 在商业片聚集的2021年春节档 , 这样的评价冲突已经变得非常日常 。
但是 , 在一个边缘位置提供创造力的FIRST电影展里 , 单纯的批评和质疑 , 就会显得格外刺耳 。 相比其他电影节 , 因为西宁地处大西北 , 媒体人、影评人和热情爱好者的声音会显得更集中 , 而一些固定群体的统一性偏好 , 可能会取代多样性而成为这里的新标准 。
05|锅庄广场 从竞赛单元的展映来看 , FIRST提供了一个入口 , 或者是“广场” , 让更多样化的作品流入其中 , 而最先被注意到的就是那些别处无法欣赏到的个人化的生猛表达 。
十五年来 , 这里走出了一部部导演的处女作 , 忻钰坤的《心迷宫》是一个节点 , 资本自此开始注意到默默搭建连接桥梁的FIRST 。 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获得了30亿票房 , 更是让FIRST进入了大众视野 。
这使得FIRST思考 , 大众的电影审美是不是还能够继续增加 。 高一天说道 , “换言之 , 提高内容宽容度的可能性也是我们想去追逐的 , 去努力提供一个影展更大化的讨论空间 。 ”
内容、场景、形式 , FIRST不断以电影作为本体继续探寻衍生的可能 。 近几年举办的“西宁的夜”是其打造出的一个案例 。
今年的露天放映前 , The Molds、回春丹、野孩子 , 巴彦达莱和声音碎片依次在每晚的锅庄广场出现 。 音乐填充进电影放映的间隙 , 人们在这里接连感受到综合艺术的魅力 。
这些乐队的音乐也不时出现在西宁的每一天每一个场景中 。 最常听到的可能是回春丹的《正义》 , 在我的耳朵里 , 它几乎成了这一届FIRST的主题曲 , 在训练营首映礼响起 , 在日常的等片间隙响起 , 在组委会的衍生节目中响起……
回春丹现场演出那一天 , 锅庄广场涌来的人群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 , 不难看出很多人是为了乐队而来 , 他们高举属于这支乐队的旗帜 。 内场入口在演出开始前半小时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 长度是平时露天放映的队伍所从未能及的 。 外围也被人群一圈一圈地包裹着 , 其中能看到摇旗呐喊的乐迷 , 开着火车围绕人群释放快意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