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媒体谈??“看脸文化”:青年审美迷失,是时候摘下面具
“看脸文化”作为一个互联网热词 , 表征着当下青年群体的集体审美趣味 , 并催生出一股青年文化审美风向 , 倒逼大众传播媒介依此逻辑调整文化产品 , 以满足青年消费群体的“看脸”诉求 。 “看脸文化”将人的面孔从身体中抽离 , 以局部遮蔽整体 , 以外在遮蔽内在 。 摆脱对脸的拜物教 , 摘下面具 , 是时候了!
1、以“貌”取人:从“明星脸”到“媒体脸”
人们对“脸文化”的关注古已有之 。 对一个人容貌的赏鉴不仅涉及世俗的美感标准 , 更反映出千百年来国人审美实践活动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 《诗经·卫风·硕人》中连用5个比喻形容庄姜的美丽:“手如柔荑 , 肤如凝脂 , 领如蝤蛴 , 齿如瓠犀 , 螓首蛾眉 。 ”
中国古代还常将外在形貌与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 , 通过人物某一方面的容貌特征推定其后来的人生走向 。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描写刘邦因为容貌异于常人 , 善于相面的乡绅吕公“见高祖状貌 , 因重敬之” , 对其青睐有加 , 将女儿吕雉嫁于刘邦 。
如果说人的身体属于自然之物 , 脸则代表人的社会性一面 。 被大众传媒反复渲染的“明星脸”常常被视为“时代的面容” , 因为明星的面孔迎合了最广大受众的审美愿望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意义上讲 , “明星脸”是电影时代的产物 。 从1901年美国环球影业老板卡尔·莱默尔为著名演员弗罗伦斯·劳伦斯具名拍摄开始 , 明星文化就不胫而走 。
【文化|??媒体谈??“看脸文化”:青年审美迷失,是时候摘下面具】明星制的不断成熟助推了“明星脸”的传播热度 。 而伴随媒介文化不断成熟 , 泛化的明星脸则在电视时代被感知为“媒体脸” 。 一切频繁现身于镜头前的脸部影像都隶属于“媒体脸”的范畴 。
早在1937年美国《生活》杂志创刊之初 , “脸”就被定义为一个核心主题 , 以无可争议的态势主导流行文化的方向 。 被媒体建构和传播的“具名之脸”与一般大众的“无名之脸”存在某种隐秘并相互作用的张力 。
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 , 尼克松在与肯尼迪的电视辩论中败下阵来 。 显然 , 大病初愈、满脸疲态的尼克松与面容英俊的肯尼迪相比 , 似乎在登场之初就显露了败迹 。 事后 , 尼克松还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化妆师的无能 。
2、看脸时代 , 真实之脸在逐步消失
随着手机智能化的不断升级 , 社交媒体的概念外延也不断扩大 , P图软件的普及赋予人们重塑自我媒介形象的无限可能 。 也正因为这样 , 曾经仅为极少数人拥有 , 却被多数人赏鉴的“媒体脸” , 泛化为人人可以享有的大众面孔 , 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后媒体脸” 。
经P图软件修饰过 , 再由社交媒体发布出去的脸显然不是真实的脸 , 并不是真实脸的摹写 , 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脸 , 或称“面具脸” 。 “天天P图”“逗拍”等社交App作为“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的补充和升级 , 日益广泛流行 。 那些卡通化的头饰、表情、魔幻背景显示出当下青年人的泛娱乐化诉求和强烈的自我展示需要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5年起 , 斗鱼、YY、花椒、映客、熊猫等直播App悄然兴起 , 人人充当摄影师的时代狂飙突进 。 由青年群体驱动并推波助澜的全民“自拍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又一重要话语形态 。
正是由于社交媒体圈内文化的互渗 , 以及圈内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愈发频繁 , 源自日韩的二次元文化、耽美文化才悄无声息对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审美观带来直接影响 , “以貌取人”便是其最直观的文化表征 。 看脸时代 , 真实之脸正逐步消失 。 打通前后台的界限后 , “不男不女、不老不少、不前不后”的中性状态不断混淆人们既有的审美认知尺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 KK集团X11携手新锐品牌,打造潮流文化新IP
- 彩绘成博新展 服饰见证丝绸之路文化交融
- 文化 涛贵文化之声
- 温斯顿奢侈品媒体|海瑞温斯顿携张新成徐璐奏响冬日序曲|奢华奢侈品媒体,海瑞温斯顿
- 国家奢侈品媒体|朗格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共续合作|奢华奢侈品媒体
- 保障奢侈品媒体|沛纳海腕表严格把控铸就高端品质|奢华奢侈品媒体
- 天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灯饰欢鳞逐贵景泰蓝台灯
- 通用版 福建“福”文化宣传主题海报(虎年春节版)发布
- 时代 国潮——数字时代的文化自信
- 文化云想衣裳 成博新春诠释“华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