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西蒙|等作品沉淀之后,再编辑


史蒂夫·西蒙|等作品沉淀之后,再编辑
文章图片

在倾盆大雨中 , 我看见孩子们放学回家 。 前期拍摄的照片并不出彩 , 而是经过后期的编辑、剪裁 , 最终才得到这幅作品 。
对任何一名摄影师而言 , 编辑艺术艰巨而富有挑战 , 它和拍摄同样重要 。 如果编辑不当 , 没人会知道我们拍的照片到底有多好 。 大量拍摄意味着会给你带来更出色的作品 , 也无疑增加了编辑的难度 , 但这又是一件好事 。 通常 , 拍摄的好作品越多 , 编辑就越困难 。 你在如此多的精彩照片中会难以抉择 , 摇摆不定 。 优秀的摄影师会把每一次拍摄做到极致 , 优秀的编辑则意味着能够优中选优 , 万里挑一 。
需要说明的是 , 我谈论编辑时 , 不是指照片的后期制作 , 尽管两者联系紧密 。 不管你用什么后期编辑软件处理你的影像 , 你需要不断提升你的后期处理能力 , 让你的影像更加出色 。 我这里所说的编辑是指怎样挑选你最好的作品 。
客观编辑自己的作品并非易事 , 因为它和你离得太近 , 以至于“当局者迷” 。 当你在看这些文件上的客观数据时 , 同时附着的还有你的情感值 , 它让你无法成为一名绝对客观和无情的编辑 。 你要想既如此贴近作品 , 又能成为自己作品最好的编辑 , 该怎么做呢?
已故街拍摄影大师盖瑞·温诺格兰德相当多产 , 他56岁死于癌症 , 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工作 , 包括2500卷未冲洗的35mm胶卷(每卷 36张 , 大多是柯达Tri-X黑白胶卷) , 6500 卷已经冲洗却还没有矫正曝光印相的胶卷 , 以及3000卷未经编辑整理的印相照片 , 真是有成千上万张未经编辑的照片!
这些底片没能编辑只是因为他的过早离世 , 他似乎从不着急编辑处理他的作品 , 仿佛在刻意等待 , 直到那些拍摄的记忆烟消云散 。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官网“摄影作品”板块发布的弗兰克·范·里佩尔(Frank Van Riper)的专栏文章中 , 曾引述盖瑞·温诺格兰德的话:
“我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 如果我某天拍摄时的心情很好 , 就会立刻冲洗胶卷 , 因为拍摄当时的感觉太美妙了 。 这之后我会让胶卷有一个沉淀的过程 , 便于更加客观的态度评判正片与印相 。 ”

史蒂夫·西蒙|等作品沉淀之后,再编辑
文章图片

编辑时必须注意那些能强化照片效果的微妙细节 。 在这张照片中 , 舞者姿势的保持同步 , 她们举起的手大多处于白色背景区域 , 从而使画面变得耐人寻味 , 更加出色 。
野生动物摄影大师汤姆·曼格尔森经常会等上一段时间才去看自己的作品 。 他谈到 , 我的一些同事 , 每拍一张照片就要在显示屏上看看效果;而我很多时候都是全部拍完后再看 , 可能隔一两天 , 也可能隔个把月 。 毫不夸张地说 , 我大概有15000张从未看过的底片 , 以及超过25万张的数字照片没看 。 抛开个人感受和心理作用 , 这种方式对于观看和编辑自己拍摄的影像是有益的 。 对我来说 , 摄影最重要的部分是现场拍摄的经历 , 它超越了对于照片回放、编辑的欲望 。 我常想着等到哪天下雨 , 或者摔伤了腿、身体抱恙时 , 我就有时间阅读完书架上所有的书 , 编辑完所有的照片 。
当下的数字摄影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影像那惊人的清晰度 , 于一个个像素、一帧帧画面之间 , 尤其是眉目传情的瞬间都清晰无比 。 过去 , 摄影师必须瞪大眼睛用放大镜检查印相 , 现在可以自由地在电脑屏幕上对比观看 , 我们就更没有理由错过自己最精彩的作品 。 人无完人 , 当你编辑照片时还是有可能出错 , 所以你在删除影像文件时要格外小心 。 我一直不赞成现场删除照片的行为 , 更何况如今市面上物美价廉的大容量存储卡、硬盘遍地都是 , 更没有理由这么做 。 我甚至不喜欢在拍摄时看显示屏的回放 , 更不要说删照片了 , 我享受并专注于自己在现场的拍摄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