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这是一件明代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 用材重硕 , 沉稳敦实 。 线脚优美简练 , 足端稍作雕饰 , 牙腿边缘 , 灯草线简约灵动 , 一派浑然天成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明式家具技术的核心就是榫卯 。 ”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研究馆员刘?介绍 , 画案使用的是三角形的插肩榫 , 压得越重嵌得越紧 。 “插肩榫的历史比较悠久 , 在宋代和五代的绘画上就可以看到类似的插肩榫结构 。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榫卯 , 是极为精巧的古代发明 。 凸者为“榫” , 凹者为“卯” 。 榫卯活拆 , 无钉无铆 , 不用胶 。 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传统木匠工艺 , 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 榫卯是东方木文化的精髓 , 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榫卯结构可以灵活拆卸 。 古代大型家具以榫卯活拆 , 便于搬运 。 三角形插肩榫可以把桌面、腿足还有牙条 , 三位一体结合在一起 , 严丝合缝 , 浑然一体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这件画案原是康熙年间要员、大文人宋荦家中的传世之物 。 牙条上的96个字 , 讲述了这件画案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流转 。 题识记载 , 画案原置于河南商丘宋家祠堂中 , 清末光绪年间 ,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爱新觉罗·溥侗购得此案后就运往北京 , 并镌刻了96字题识 。 此后 , 由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所藏 , 长期作为书桌使用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王世襄先生认为 , 只有国家的博物馆才是这些家具最理想的归宿 。 时值上海博物馆新馆建设 , 香港庄贵仑先生正筹划以捐赠文物、开辟展馆的方式报效国家 。 因此 , 王世襄先生不计所藏之值 , 欣然将79件家具全部割爱 。 香港庄氏家族将购自王世襄先生的这79件明清家具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 以纪念其先人庄志宸、庄志刚昆仲早年在上海创办民族工业的业绩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而这件画案 , 被明清家具研究界公认为重器中的重器 , 也是庄氏家族捐赠的这批明清家具中最重要的一件 。 自晚清以来一直被称作“第一紫檀画案”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紫檀木 , 是硬木中的“王者” , 深得当时文人钟爱 。 得益于明代发达的海运 , 这些珍贵的木材从南洋诸国被运往中国 。 设计者以当时的文人审美画出家具图样 , 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这种很简约的文人气质 , 与江南地区崇尚的家具陈设很有关系 。 ”明式家具对家具造型的优化处理 , 最主要是通过线脚来完成的 。 刘?说 , “线脚是最考验工匠制作水平的 。 从这些缺陷上可以看出它手工制作的痕迹 , 这反而就是它的高明之处 。

中国|“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紫檀插肩榫大画案
文章图片

桌椅方几 , 折射出中国人消费生活方式的巨变 。 古人崇尚“天然之美” 。 时至晚明 , 陈设之风兴起 。 硬木家具陈设成为一门“社会显学” 。 明式家具 , 用中国式的智慧与时髦 , 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范 。 直至今天 , 它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造物美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