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即将消失的沙漠,沙漠面积比海南岛还大,80被绿色覆盖( 二 )


而之所以会这样 , 是因为在唐贞观四年时 , 东突厥归降然后在这里安家 ,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的影响下 , 对草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此后的宋元明清 , 毛乌素沙漠就开始以稳定的速度不断扩大 , 以清朝为例 , 不仅气候异常适合沙漠扩大 , 清政府的诸多举措也加剧了这一情况 。
因为在初期 , 清政府就让大量的人口前往内蒙古西部开展农业活动 , 到了后来帝国主义入侵 , 清政府又下令“开放蒙禁” 。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 , 毛乌素沙漠地区的情况依旧不乐观 。
据公开数据显示 , 解放初期的榆林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 , 林木覆盖率只有0.9% , 流沙吞没农田面积120万亩 , 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 , 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 。

那么 , 毛乌素沙漠到底经历了什么 , 竟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又到底有多绿?
毛乌素沙漠的现状
毛乌素沙漠的治理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 , 上世纪六十年代 , 国家将改造沙漠的项目提上了日程 。 在这几十年间 , 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 , 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治沙做出贡献 , 最终到了本世纪初时 , 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得到了治理 , 近80%的地区被绿色覆盖 。

需要注意的是 , 我们这里主要以陕西省榆林市的毛乌素沙漠治理为例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 , 陕北防沙造林局的成立 , 标志着人们对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开始 。
最初人们对毛乌素沙漠治理的主要措施就是固沙、引水拉沙、发展灌溉等 , 那时的通信条件很差 , 出入的道路又不方便 , 所以治沙显得异常艰难 。

到了1959年时 , 榆林政府实行了治沙补贴的政策 , 并且建立了国营林场 , 让治沙不再局限于引水拉沙 , 而是动员人们一起植树造林 。 就这样 , 毛乌素沙漠进入了全民治沙的境地 , 大量的农民带着树苗深入了这片不毛之地 , 开始种起了树 。

在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坚持之下 , 毛乌素沙漠地区的防风林带被建了起来 ,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 这期间 , 人们不仅会种树 , 在部分尚未实现“转化”的地区 , 还会使用草方格来涵养水源 。

如今我们再去回顾毛乌素沙漠渐渐变绿的历史 , 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其实是“三分靠运气 , 七分靠打拼” ,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说的三分运气 , 就是毛乌素沙漠的自然条件 , 咱们在上文中说了这里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绿洲 , 而且由于它的“年轻” , 使其依旧保存着一些天然的“海子” 。
不仅如此 , 毛乌素沙漠的地下水位也比较高 , 这就意味着植树造林显得更加容易 , 毕竟稍微深挖一下 , 底部的沙子都是比较湿润的 。

至于七分靠打拼 , 指的就是人们对治沙工程的付出了 。 在这漫漫六十载的治沙过程中 , 涌现出了无数坚定不移的治沙人 。
以1974年榆林补浪河女子治沙连为例 , 这个队伍当中的54为女性 , 当时平均年龄只有18岁 , 但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荒无人烟的沙漠中 。
资料显示补浪河女子治沙连住进柳笆庵子 , 自带干粮和水 , 仅靠人拉肩扛 , 推平沙丘800多座 , 营造防沙固沙林带33条 , 在毛乌素沙漠上织出一片绿色 , 治沙14400亩 , 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 。

因此毛乌素沙漠从沙漠变为绿洲的果实 , 是无数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换来的 , 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中国人不论面临什么 , 都“不信命” , 只要有改变的机会 , 我们必然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
如今的毛乌素沙漠不仅变得越来越绿 , 还为当地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 , 可以说是将“治沙”与“治贫”双管齐下了 ,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沙产业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