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筱文|工匠之坚守,“苏作”之讲究,看完《天工苏作》就懂了( 二 )
文章图片
《天工苏作》剧照
片中这位古稀老匠人的话触动人心 。 “灯彩匠人十年出师 , 学出来正是最好的时候 , 手稳、眼快 。 我今年75岁 , 我自己知道再也做不了这样精细的工作 。 可是我还是想搏一搏 , 起码让孩子们看看真正的苏灯匠人是什么样子 , 极致的苏灯是什么样子 。 ”
玉雕大师蒋喜和观众一起看片的过程中几次流泪 , 他从新疆和田赶到首映现场 , 上台时仍然很激动 , 他认为 , 非遗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寻根 。
“我为什么研究古玉呢?我在苏州玉雕厂的时候就做古玉雕刻 , 古玉做到一定程度以后 , 会发现只是复制 ,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 , 我们反过去看我们中国的玉文化 , 它的根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 , 它的审美 , 包括当下的一些审美 , 如何结合起来?在那样的基础上再去创新 。 ”蒋喜说道 。
游学 , 问道 , 田野调查是蒋喜现在的全部生活 。 他愿意从此做一名古玉的理论研究者 , 追随古人哲思 , 去寻访天与地的融合 , 黑与白的辩证 。 这期间他出了一本书——《太湖沉宝》 。 未来 , 这些从太湖中收集的石玉器将全部捐给博物馆 。
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是刺绣界的“顶流明星” , 不少人慕名而来想拜他为师 , 但她对于收徒却非常谨慎 。
文章图片
《天工苏作》剧照
“我觉得年轻人的想法还是比较多的 , 不像我们当时 , 没有选择的来做一门手艺 , 做着做着也就喜欢了 , 喜欢以后也就热爱了 , 到现在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 为了这个传承 , 姚惠芬最近几年也在很多的地方开创高研班 , 去全国各地甚至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做一些教学传承 。
所谓手艺人 , 是工匠 , 也更像研究员 , 手艺行里的门道更印证了那句话:师父领进门 , 修行靠个人 。
比如配线 , 绣娘的基本功 。 要从几十种同色系的丝线中选择一个最适宜的 , 这种细微色差常人根本无从分辨 , 但在绣娘的眼里 , 它们泾渭分明 。 单是绣一座十公分的山峦 , 根据浓淡相宜和着光角度的不同 , 就需要同系色线十几种 。 一幅绣品 , 配色越多 , 就越显生动逼真 。
分线 , 考验眼力和指尖功夫 。 一根蚕丝线由两股并成 , 俗称两绒 , 一绒可以分出八根丝 , 一根丝又可以分出八毛 , 也就是说一根线由128毛组成 。 比如绣金鱼的尾部 , 为了突出精细 , 有时候只用到一根线中的两毛 , 甚至一毛 , 这已然是追求极致的纤维艺术 。
文章图片
《天工苏作》剧照
早在唐宋时期 , 苏州就是舟楫云集的商业中心 。 摇摇晃晃的行舟上 , 苏式船点临水而生 。 两岸山塘 , 一叶轻舟 , 色香味兼备的船点近乎艺术品 , 令人不忍动筷 。 董嘉荣是苏式船点的头牌 , 曾代表中国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 。
身体机能的衰退是每一位老手艺人都无法回避的困扰 , 船点大师董嘉荣的情况则尤为突出 。如今的他却只是一个接小孙女幼儿园上学放学的平凡老人 , 搁置船点手艺已有数年 。 究其原因 , 只因手抖 。
老匠人爱惜羽毛 , 做不到至臻至美 , 宁可再也不做 。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情节 , 一代大侠就此“封刀” , 从此 , 只有苏帮菜的“江湖”上还流传着董师傅的传闻……
在片中 , 董嘉荣用他那双颤抖的手 , 努力尝试重拾绝活 。 竟是为了即将搬回家和父母住的孙女儿 。 董嘉荣所做的每一道船点 , 都以孙女最喜欢的童话书角色为原型 。这一幕让很多观众感动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材质SPIRAL STUDIO 哥斯拉: 怪兽之王 泰坦巨兽 穆托女王 雕像
- 黄一紫 因此针织衫就是她最爱的单品之一
- 彩绘成博新展 服饰见证丝绸之路文化交融
- 丝绸之路25日开幕的这个展 既看华服又看历史
- 文化 涛贵文化之声
- 苏醒 汉服小仙女:?你踏过之处,世界开始苏醒
- 总设计师7座奥运场馆设计师郑方:二十年时间服务两届奥运会 筑梦“双奥之城”
- 文化云想衣裳 成博新春诠释“华夏”之美
- 设计 在“颜值即正义”时代,衣之图设计服装为魅力加分!
- 下半身 过年战袍的最佳拍档,竟然花落海澜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