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编译、失落与回归( 二 )


对于“永乐大典”,更大的厄运还未到来 。
“永乐大典”曾被当成砖头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书的命运如同人的命运,在风雨中挥之不去 。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了最后时刻 。今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盗走大量中国宝物 。英国军队掠夺的书籍最多 。
四十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再次占领北京 。翰林书院一带变成了战场 。“永乐大典”有的被战火摧毁,有的被联军用来挡子弹雨 。在当代雷震的笔记本《新燕语》中,有一篇题为《扫地》的笔记,其中提到“外军进城时,用厚二寸长尺的书代替砖头,养兵之类的 。武进太师刘宝珍找了好几卷,看了一遍,《永乐大百科全书》也很温柔 。”据学者统计,1900年战争期间,《永乐大百科全书》至少丢失了605部 。书 。
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仅有64卷《永乐大典》,不到原数量的1% 。而这64卷被成功收藏在与鲁迅关系密切的京城图书馆 。原来,历经劫难的《永乐大典》64卷,被翰林院学士陆润伟带回家 。民国成立后,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分管图书馆工作 。他以教育部的名义多次给卢润伟写信,希望他将自己收藏的《永乐大典》交给经师图书馆保管和收藏 。. 1912年7月16日,这批书籍被收藏在京师图书馆 。
当时,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还有待更多人接受 。京师图书馆的成立,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文学大国,中国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应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文献 。经市图书馆64卷《永乐大百科全书》,开启了国家图书馆持续寻找《永乐大百科全书》的进程 。
在这个过程中,郑振铎的名字是不能忘记的 。郑振铎对《永乐大典》的关注体现了时代的潮流和方向 。1938年,郑振铎发表了具有奠基意义的著作《中国民间文学史》,将目光转向了民谣、变文、古子词等文学研究者以前不曾重视的“通俗文学” 。、童书等,这些从民间涌现出来的文学形式其实比“文雅文学”的受众还要多,对社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许多民间文学资料都保存在“永乐大典”中 。
《永乐大典》当然不仅保存了许多民间文学资料,堪称“经典之源”,尤其是其所载文献极少编辑,基本保持原貌 。从清朝至今,《永乐大典》的编纂,使消失者复活,让遗忘者再次被铭记 。
国家图书馆成为近100年来最大的“永乐大典”馆藏
《永乐大典》的编译、失落与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 。195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郑振铎的《关于永乐大典》一文,介绍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失传和收藏 。同月,在郑振铎等人的策划下,北京图书馆举办了《永乐百科全书》展览 。在为期20天的正式展览期间,共有8200多人观看了原版《永乐百科》 。
1951年,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百科全书》卷数从上年的109卷猛增至144卷,其中33卷新卷来自以下三个地方: 今年3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系图书馆向中国捐赠11册; 7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吉的建议下永乐大典术数,商务印书馆将21册全部捐赠给政府;副市长、实业家、收藏家周树涛向政府捐赠了一份藏品 。这33卷全部转入北京图书馆统一收藏 。
郑振铎和张元吉是老朋友了 。在上述文章中,郑振铎介绍了商务印书馆收藏的一段“永乐大典”的历史:这批书原收藏于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汉芬楼 。事件”,汉芬塔被炸,无数典籍被焚毁 。郑振铎对商务印书馆的这一举动表示由衷的钦佩,并评论说:“图书馆将幸存下来的最珍贵的书籍捐赠给了人民政府 。他们热爱自己的政府,不断地捐赠自己的藏品……他们明白,人民政府会高度重视这些文化艺术遗产,并会珍惜、保护和管理,并提供给公众申请和使用 。学习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