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黑话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二 )


仔细观察会发现,所谓的缩写词,大多数只是原有词汇的“加密”表达,是形式的创新而非意义的创新 。当它们被大众效仿后,意义干瘪和形式难解之间的矛盾,便愈加凸显出来,这也成为许多人厌恶的所在 。
黑话滥用或通向语言贫乏
当然,反感的理由不止于此,他们更担忧的是,当网络黑话滥用之后,可能导致更令人不安的结果 。
在@王左中右的长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越说绝绝子,以后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只会一句绝绝子”,或许是为警醒世人而刻意夸张了语气,但也道出了部分现实 。
随意浏览网络社区,不难见到网络黑话的泛滥:从美食测评,到体育竞技,于物,于人,于事,一句“yyds”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称赞可用“绝绝子”,厌恶也可用“绝绝子”,使用场景如此广阔 。网络黑话造就了网络空间里标准化的语言,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以牺牲表达的准确性为代价的 。在本就不准确的语言中,陷入更加模糊化的表达困境 。
当网友提出“累丑”,以为自己制造了又一网络热词时,却忘记了词典中还存在“憔悴”这个词 。于是,14万多人聚集在豆瓣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中,渴望通过日常训练进行语言“复健” 。当失语成为一种现象时,也就不难看出人们厌恶网络黑话时,他们真正担忧的是什么了 。
而背后更深刻的忧虑在于,贫乏的语言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会助长思考的惰性,让思想变得更加苍白 。从近些年对“雪花警告”“PUA”的滥用便可见一斑 。
“雪花论”出自“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从韩国偶像崔雪莉自杀事件,到热依扎争议事件,“雪花论”成为网络暴力的代名词 。但随着“雪花论”被频繁使用,出现了“雪花警告”这样的逆反表达 。每逢有人质疑网络施暴者言语尖锐时,对方会阴阳怪气地来一句“雪花警告”,而对沉重的网络暴力话题逐渐脱敏 。
对“PUA”的滥用更为典型,不管在职场、家庭还是一切亲密关系中,只要遭遇打击,就可以千篇一律地用“PUA”来解释 。在事件面前,很多人失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真正需要讨论的议题焦点,也在盲目的归类中被模糊掉了 。
在这些质疑中,网络黑话没有缺席过,可要把所有锅都扣在网络黑话上,属实有点冤屈了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语言不光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当表达匮乏越来越成为通病,公共讨论的理性渐渐丧失时,首先能找到的归因会是语言出了什么问题 。但是,掩藏在语言背后的,冰山一角之下的东西,或许更值得去反思 。
出路在于柔性规范?
面对这些网络黑话,杨振兰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日常也不会使用,但关于如上种种,也不必过分杞人忧天 。
“网络语言属于社会方言的范畴,有使用的语境限制,毕竟属于小范围的语言,不至于到语言污染的地步 。”她说,求新求变是语言的发展趋势,而网络语言又是一种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语言,它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能自然地筛选出精华,淘汰掉渣滓 。
杨振兰说,像缩写词这类网络语言,不符合语言规范的明确性标准,只是一种限定流行语,随着时间发展,大概率会被慢慢淘汰 。相反,如果某些词汇具有足够的生命力,也可能在意义逐渐明确后,被社会成员越来越广泛地接受,约定俗成,沉淀下来,进入静态的语言系统中 。她举例,像HSK(汉语水平考试)、RMB(人民币)等,已经在日常使用中保留了下来 。
因此,对于网络黑话,一方面应该持包容态度,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 。杨振兰说,语言规范有两种手段,一是硬性规范,通常指专有名词,比如人名、地名、机关名称等,需要一定的硬性标准去规范;再就是软性规范,通过柔性的方式,对语言现象及时加以探讨、总结,及时加以引导 。对于网络黑话,可能更适用后一种态度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