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星分布图 牛郎织女星位置( 四 )


流布东瀛谱新篇
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 牛郎织女传说也流布海外 , 特别是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承 。
在东瀛日本 ,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相伴传播广泛 。 根据毕雪飞教授的研究 , 牛郎织女传说早在两汉魏晋时期随同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日本 , 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 。 此后的隋唐时期 , 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再次把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带回日本 , 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为中心的诗宴 , 歌咏牛郎织女 , 并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普及开来 。 至平安中期 , 又逐渐融合了唐代宫廷七夕仪式 , 形成了以展示丝织品与写作和歌为中心的宫廷乞巧奠仪礼 。 发展到江户时代 , 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 , 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 , 并向农村地区扩散 。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 , 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贵族藤原家族的后代 , 以传承写作和吟诵和歌为家业 。 冷泉家每年七夕举办的乞巧奠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 是日本宫廷上层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典型代表 。 毕雪飞曾对2018年的乞巧奠进行调查 , 并予以详细记述 。
京都冷泉家院落不大 , 黑瓦白墙 , 当年是按照江户时代家禄三百石的羽林家标准建造 , 算得上是公家中等水平 。 如今 , 这座府邸是日本现存唯一的近世公家住宅 , 已经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 。 乞巧奠举办的傍晚 , 进入府邸 , 便可以看到院子里已经布置好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 , 两个高台桌子上摆放着两组“海幸”(鲍鲷等)与“山幸”(茄梨瓜桃等)以及琵琶等乐器 , 周边挂着五色绢丝 , 传承的是平安时期仪式书《江家次第》第八卷“七日乞巧奠事”所载的祭坛布置 。
乞巧奠仪式傍晚6点开始 , 先由冷泉家第25代传人介绍乞巧奠传承千年的历史概况 , 接着雅乐演奏 , 上场三男二女 , 身着狩衣、袿袴等平安时期的宫廷装束 , 分别拿着筝、琵琶、笙、筚、笛登场 。 雅乐演奏共有平调音取、越殿乐、王昭君、朗咏二星四个曲目 。 雅乐完毕 , 由冷泉家血统传人冷泉贵实子讲述牛郎织女传说 , 主持和歌披讲仪式 。 披讲是提高和歌技巧的仪式 , 七夕和歌披讲以牛郎织女二星为主题 , 参加者为一男两女 , 与雅乐演奏者一样着平安宫廷装束登场 , 披讲的具体流程为:男先歌 , 二女随唱 , 最后三人合唱 。
披讲接近尾声时 , 天色已暗 , 开始点灯仪式 , 先是面向二星点灯 , 然后七夕供奉台点灯 , 最后庭院四角点灯 。 瞬间庭院内灯火星星点点 , 气氛愈发浪漫朦胧 。
此时 , 进入“流れの座”环节 , 是为乞巧奠仪式的高潮 。 首先由一位助手在场地中间铺上白绢(代表银河) , 然后身着平安宫廷服装的五对男女登场 , 两两相对分坐在白色绢丝两旁 , 随后助手拿着笔墨纸砚等分别放在每人面前 。 只看见对面一排男性开始沉思 , 片刻后提笔在纸上写字 , 写好后递给对面的女性 , 女性用扇子接过来 , 读后有的沉思 , 有的马上提笔在纸上写字 , 写好后再递给对面的男性 。 这是始于平安时期宫中 , 男女在七夕夜里模仿牛郎织女银河相隔互诉衷肠的和歌赠答活动 。 和歌主题基本围绕牛郎织女二星重逢喜悦、相聚短暂、别离惆怅等情绪生发 , 歌咏现实中男女的悲欢离合 。 最后 , 朗诵了几首当天五对男女所作的和歌 , 不外乎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发现实中男女之情 。 仪式结束时为当晚8点半 。
冷泉家的乞巧奠传承了日本宫廷的七夕习俗 , 各地每年七八月份举办的七夕祭则可作为日本庶民节庆文化的代表 。 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文化兴盛时期 , 传承于贵族社会的七夕仪礼开始向庶民阶层渗透 。 特别是江户幕府将五节供(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定为官方假日 , 七夕很快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平民化习俗在城市中流行 。 1872年 , 明治政府将历法改为西历并废除“五节供”后 , 传统节日式微 。 此后 , 直至20世纪20年代 , 尤其是二战之后 , 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才出现全面复兴的势头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