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在历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谥号是怎么来的?( 二 )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汤斌是极其“不幸”的 。因为在康熙三年,汤斌的父亲去世了,他丁忧归家 。当时康熙帝年纪尚幼,虽然汤斌曾教过自己,但三年不闻其名,康熙很快便将汤斌忘记了 。
等到汤斌丁忧结束,到吏部报道时,吏部一些人听闻汤斌为官太过清廉,对待同僚太过严苛,便没有给汤斌安排好的岗位 。就这样,汤斌被放任了15年 。
说汤斌无意仕途,那是假的 。但汤斌性格耿直,他不愿托关系走后门,于是就一直被吏部“冷落” 。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段时间对汤斌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纵观历史,凡是被谥“文正”的官员,除了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外,在文学、理学上还要有一定的造诣 。汤斌恰好趁这些年,在学术与思想开始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开始学习理学,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方法论 。汤斌尤为推崇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为其日后从政所学经世致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康熙十八年,康熙下令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为国家选拔出色的人才,汤斌欣然应试,一举拔得头筹,康熙看到汤斌的名字,这才想起当年的这位老师,于是,汤斌再被选为翰林院侍讲,享五品秩 。

汤斌在历史上是何形象?他的谥号是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此时,康熙已经26岁,且帝王养成,百官咸服 。在翰林院供职的汤斌,学识颇受康熙赏识,不仅时常向其垂询经史学识,还让他一起负责太子胤礽的蒙学 。
三、豆腐,豆腐,豆腐
汤斌最令人啧啧称道的是两件事 。
第一件是其离开江苏赴京上任礼部尚书时,江苏百姓为其罢市三日,在街边小巷焚香而拜,为其送别祈福,震惊朝野 。
第二件事是汤斌素有“汤豆腐”之称,为官两袖清风,死的时候只有俸银八两,连棺材板都是朋友凑钱为其买的 。
那么,汤斌到任江苏巡抚时,到底做了哪些大好事,才会让百姓如此爱戴呢?曾先为一方封疆大吏,再为京官重臣,死时却仅有2两俸银,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五》:
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学名者,言行或相悖 。朕闻汤斌从孙奇逢学,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 。”
康熙二十三年,汤斌已被任为内阁学士,辅助康熙处理国政,备受信赖 。当时,江苏巡抚位置空了出来,吏部开始遴选推荐合适的官员 。
当时,江南一带民风奢华,百姓不事农桑,官员到任,极易沾染地方萎靡奢华之风,成为贪官墨吏 。康熙认为,必须选择一位品行操守与能力俱是上佳的官员才行,于是选中了汤斌,对内阁说:“今京官为道学者,或知行不一 。朕久闻汤斌师于孙奇逢,德操俱佳,知行合一,或可补江宁巡抚!”
等到汤斌准备离京赴任的时候,康熙又赐其鞍马一、表里十、银五百 。复赐御书三轴,曰:“今当远离,展此如对朕也!”
意思是对汤斌说,你以后应当时常看着我给你写的字,用来警醒自己,为民做事 。
汤斌初任江宁巡抚时,便遇到了第一个大难题 。
上一任江苏巡抚余国柱,乃是权臣明珠的党羽,他并不是一个好官,在任期间,只一心想着欺上瞒下,升官发财,对真正事关地方民生的要事,多有敷衍,这让百姓苦不堪言 。
当初淮安、扬州两个地方闹水灾,实际上所积洪涝,已经无法耕种水稻粮食,然而余国柱却为了按时足额收缴赋税,对上粉饰政绩,对下抽丝盘剥,仍旧向朝廷上奏“淮安、扬州两地的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 。”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夹道而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