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曾改过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 )


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敬德辞官回家养老,但李世民并未彻底批准,还是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让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 。这一年,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上,尉迟恭位列第七,远低于长孙无忌等人 。
从这些事件中可见,尉迟敬德一直自认功勋卓著,对官职低下愤愤不平 。但在李世民的“威胁与打压”之下,尉迟敬德也无可奈何,只能生闷气,最后看破红尘,在不到60岁时就直接辞官退休 。
或许由于尉迟敬德政途过于坎坷,已经看破官途,于是他退休后沉迷道学,不问政事不与他人往来,《旧唐书》记载:“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
尉迟敬德改名

尉迟敬德曾改过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插图
回顾尉迟敬德后半生可知:在玄武门之变后达到巅峰,随后仕途江河日下,坎坷不平,让尉迟敬德愤愤不平,但在李世民分析刘邦为何杀韩信、彭越时,让他开始担心害怕,让尉迟敬德收敛了很多,这是李世民的第一次敲打;639年有人诬告他谋反,李世民当面让他申诉,表面是信任,实则是第二次敲打,四年之后尉迟敬德“表乞骸骨”,辞官回家沉迷道学 。那么,“尉迟融”此名与这一段人生经历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一,“尉迟融”名字与道家有关
根据唐朝习惯,信道之后往往会更改名字 。武则天时期,她的叔叔之子武攸绪“恬淡寡欲,好《易》《庄周》书 。少变姓名” 。唐朝晚期,著名才女鱼玄机,本名叫鱼幼薇,866年(咸通七年)在咸宜观出家之后,改名为鱼玄机 。因此,尉迟融这个名字,可能就是这一时期更改的 。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道家学说来看,融字有长久之意,以融为名,表达对永生的追求,符合道家的终极追求;同时,道家本就崇尚冲虚融和,且从《道德经》的“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来看,“容乃公”可以读成“融乃恭” 。
二,“尉迟融”反映了他的心态
对于“知常容,容乃公”这句话,魏晋道学家王弼解读为“无所不包通也 。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即“包通”就会感到坦荡公平 。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仕途坎坷,一度让他感到委屈,认为李世民处置不公平 。但宦海半生蓦然回首之后,尉迟敬德或看破官途,发现应该坦荡面对,自己愤愤不平毫无必要,或发现自认的委屈,实则错在自己.........总之“知常容,容乃公”这句话切中了他的内心,于是才在晚年更改名字 。
更名为何没有报备
按照唐朝制度,五品以上的官员,每次更名都要报备,《唐会要》记载:“京常参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书门下皆立簿书,谓之‘具员’ 。”尉迟敬德的同事程咬金,后来更名为程知节,就上报宰相与皇帝,所以新旧唐书上都记载了“程知节” 。尉迟敬德辞官之后,李世民还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九年(645年)征讨高句丽时,李世民还拜尉迟敬德“以本官行太常卿,为左一马军总管”,说明他名义上还是官员,因此按理尉迟敬德更名还要报备 。那么,尉迟敬德更名之后,为何没有去报备呢?
尉迟敬德曾改过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插图
646年,凌烟阁功臣中,排在第十六位的张亮,担任相州都督,而相州的州治邺城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国都,义子公孙节对他说了一句谶语:“弓长之主当别都 。”弓长即为张 。后来,张亮问术士程公颖“您从前说陛下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怎么说得这么神?”程公颖知道张亮之意,就称他卧如龙形,必能大贵 。张亮又对公孙节兄长公孙常说:“我有一个小妾,算命先生说她一定能成为王姬 。”公孙常称在谶书中有张亮的名字,张亮大喜 。之后,有人告发张亮暗中蓄养义子500人,这让李世民大为震惊,程公颖与公孙常都指证张亮谋反,于是就将张亮处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