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是伟大的学者兼词人,为什么沦落得默默无闻?( 二 )


朱彝尊写完这些的生活小细节,便开始慢慢地涉及那个永恒的话题了 。
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 。
唤作莫愁愁不绝,须未是,愁时节 。
才学避人帘半揭,也解秋波瞥 。
篆缕难烧心字灭,且拜了,初三月 。
——《四和香》
整体意思是说这个小女孩开始长大了,知道避嫌了 。只是末尾一句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这无疑会让人联系到爱情 。而且又要拜月,这种心愿就更明显了 。
这种小词读来诉说直白,饶有意趣 。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桂殿秋》 。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
——《桂殿秋》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朱彝尊漫游回来,妻儿已举家搬到西河村 。十一月,仍迁回梅里 。这时,正巧碰上已经嫁入苏州富豪后归宁的寿常 。小姨和他们一起在船上住了几天,彝尊遂有此词 。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正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 。后世理解起来,往往就像刘亮程说的:“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意思到位,但终究是读者附加上去的 。还是叶嘉莹先生看得深切,提出了“弱德之美” 。
弱德并非软弱,而是像朱彝尊这样,明知这段爱情的结果只会是“小簟轻衾各自寒”,却还愿意抛弃世俗的眼光去接纳!况周颐将其视为清代第一词作,看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
03
和好友陈维崧一样,朱彝尊也是五十多岁才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 。这年,朝廷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 。和以往不同的,这是清政府首次公开招纳人才,很多明代遗民都拒绝参加 。其中就有顾炎武 。顾炎武不去,很多有识之士也不去,朝廷没办法,觉得朱彝尊还行,于是干脆让他来参加考试 。
朱彝尊顺利通过考试,次年与李因笃、严绳孙、潘耒等被授以翰林院检讨,编修《明史》 。能参与正史的编纂工作,你就知道不是开玩笑了 。朱彝尊的学识水平,初次得到了展现 。随后,康熙皇帝又是赐给他吃穿,又是允许在紫禁城骑马,没事就叫他来参加宴会 。可谓十分看重 。正在朱彝尊顺风顺水之际,却因为一件小事被贬官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六岁的朱彝尊为了编辑《瀛洲道古录》,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 。于是被人弹劾,官降一级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人成心要挤压他 。当时人誉为“美贬” 。
次年,纳兰性德病逝,朱彝尊也开始想着全心研究史学了 。这是漫长生命与他的附加意义 。是纳兰等生命短暂者的悲哀 。
他住在古藤书屋,编成《日下旧闻》和《经义考》 。还与来看望的朋友们一同吟诗作赋 。表弟查慎行来玩,写下一首诗:
古藤荫下三间屋,烂醉狂吟又一时 。
惆怅故人重会饮,小笺传看洛中诗 。
——《三月晦日饮朱十表兄槐市斜街新寓》
等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十三岁的朱彝尊复官又罢官后,方才彻底告老还乡,过上游山治学的生活 。

朱彝尊是伟大的学者兼词人,为什么沦落得默默无闻?

文章插图
04
朱彝尊一生藏书非常之多,达八万多卷 。他说:“凡束修之入,悉以买书 。及通籍,借抄于史馆者有之 。”有点钱就买书,买不来的就借来抄 。即使曾经因为抄书而被贬官,但他的志向也丝毫不曾改变 。
因为书多,读书多,所以水平很高 。后来康熙南巡时,朱彝尊前去见驾,将自己所著的《经义考》呈上,康熙读了大加赞赏,赐了他“研经博物”匾额一块,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等到八十岁时,他又写成《曝书亭集》八十卷,由潘耒作序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