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王爷都有哪些名称?( 二 )


两汉、魏晋沿袭相传 , 宗室封爵制度也一并传承 。至晋武帝于泰始元年(265年)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后 , 大封宗室 , 其中叔父司马伷被封为东莞郡王 , 这是“郡王”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中华历史上 。至此 , 王爵细分为王(国王)、郡王两等 , 但是彼此的差别和仪制俸禄车马服饰待遇尚不明显 。南北朝时期 , 各国基本都遵循这一制度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 , 隋代周而立 , 隋文帝更定了宗室制度 , 宗室爵位九等 , 为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 。其中王爵为国王、郡王两等 。隋炀帝时只保留了王、公、侯三等 , 其余六等爵位废除 , 并规定了皇帝之叔伯、兄弟、皇子封授国王(亲王)的制度 。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 , 宗室制度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加强 。唐制:皇帝兄弟、皇子封亲王 , 亲王承继子封嗣王 , 亲王余子中有功劳者或者皇帝特别加恩者封郡王 , 其余封国公 。皇太子所生诸子则一律封郡王(皇太孙除外) 。
有唐一代 , 异姓封王者非常多(集中在中后期) , 这是由于唐代政治斗争复杂严重 , 中后期又长期处于藩镇割据局面 , 所以朝廷多对建立功业的功臣加以晋封王爵的奖励 , 以激励他们为朝廷效力(当然 , 安禄山、朱温等反贼也有授王爵 , 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不过除了唐初的吴王杜伏威以外 , 其他的异姓王都是郡王级别 , 例如汾阳王郭子仪 。
经历五代乱世后 , 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建立宋朝 , 宗室封爵制度一依唐制 , 不过也有修改 , 王爵分王(亲王)、嗣王、郡王三等 。宋代宗室爵位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也没有过多的物质利益 , 和官员封爵几乎混同一体(除了最高级别的亲王以外) 。而嗣王一级更是几乎虚置 , 两宋三百年间 , 一共才封授了四位嗣王 , 算是极为特殊的王爵了 。与唐朝一样 , 宋代异姓功臣获得郡王封号的概率也非常之高 。
辽、金、西夏、元等少数民族政权 , 在封爵制度上照搬中原制度 , 但是对于王爵的封授不是很严谨和很规整 , 大量的异姓被授予国王(亲王)爵位 , 由此而带来的政治动荡也十分常见 。
明洪武元年(1368年) ,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 , 对于宗藩制度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详细的设定 , 规定亲王王号一字、谥号一字;郡王王号二字、谥号二字 。皇子封亲王、亲王除世子外其余诸子封郡王 。诸王皆世袭 。
初代明朝亲王(即太祖诸子)大多以前代大封国为号 , 如秦、晋、燕、吴(周)、楚、齐等;郡王则以府县名为号 , 如临潼王、宁化王、高阳王等等 。
之后帝系传承、宗人繁衍 , 而大而美的封国名称已经用完 , 所以中后期明代亲王封号则以美号为主 , 如:荣王、兴王、景王、福王等 。
清崇德六年(1636年) , 清太宗更改国号为“清” , 厘定了宗室封爵制度 , 分为九等:一和硕亲王;二多罗郡王;三多罗贝勒;四固山贝 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镇国将军;八辅国将军;九奉国将军 。开国时期诸事草创 , 所以爵位制度没有过多细分 , 名号时常更改 。而且王爵只加美号 , 不加前代国名、府邑名 , 同时以等级直呼“某亲王、某郡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