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令五申的典故谜底是什么生肖,三申五令的主人是什么生肖( 二 )


除了动物的飞行 , 还有人类的飞行 。 在这里 , 杨如彬把顾颉刚引向一个有趣的观察 , 那就是为什么五帝看起来都是“同德、同貌、同思、同功” 。 杨如彬指出 , 如果我们注意到他们在乘龙周游世界、教育鸟兽虫、体验日月星辰的共同能力 , 就不难推断 , 这些看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五帝形象 , 实际上是古代祭司和国王的投影 。 因此 , “乘龙无处不在” , 也就是会飞 , 是古代女巫的特征 。 同样 , 《山海经》也有类似的记录 。 比如《海外南经》年 , “羽国”的人天生就有羽毛 , “羽国”的人有“翅膀和喙” , 说明这类人也能飞 。 这些形象并非凭空捏造 , 而是源于古代神巫的飞行原型 。
讲座现场 。
四 。 功夫: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巫师?
知道了飞天是女巫灵魂体外的主要形式 ,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 , 要成为这样的巫师 , 需要经历怎样的修炼途径?具体的时间方式如下:
拿食物 。 杨如彬认为 , 写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 , 实际上保留了古代巫术传统的痕迹 。 《本草经》毒品分上中下三等 , 但上等的毒品往往看起来很奇形怪状 。 如果服用“丹砂” , 可以“杀精魅惑邪灵” , “与神相通 , 所以不老”;服用“太乙玉余粮” , 有“久忍寒热而不饥 , 轻者飞千里如仙”的功效 。 这些充满巫风的神奇药物 , 只有在巫教的传统中才能理解 。 宰辅
药之外 , 还有一个食玉的神秘传统 。 中华民族以重视玉文化而著称 , 而巫觋认为食玉能抵御不祥、延年益寿 。
服气 。 杨儒宾相信 , 中国哲学如果剔除掉“气”的概念 , 将无以成为其所是 。 对身体之“气”的修养是中国工夫论的特征 , 而“服气”则与萨满教的修炼密切相关 。 杨儒宾同意王夫之的判断 , 即屈原的《远游》可视为“丹道之祖”;此篇保留了远古巫教有关“服气”的说法 , 即透过精微之气对身体的转化作用而使身体“因气变而遂曾举兮 , 忽神奔而鬼怪” , 由此使灵魂出窍而飞天 。
斋戒 。 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灵幻世界、以求得鬼神之谕的基本手段 , 斋戒使得巫师们的体质内部产生奇妙变化 , 变得更加轻灵敏锐 , 由此得以进入鬼神的境界 。 这在《庄子》的“心斋”、《管子》的“心术”中可以找到线索 , 二者体现了道家对巫教之斋戒的批判继承 。 不过 , 杨儒宾在这里更强调儒家与巫教斋戒的渊源关系 。 他举出了《礼记·祭义》中儒生在斋戒、祭祀时 , 对父母的灵魂进行“观想”的情景 , 以此说明巫教传统对儒家亦有很深的影响 , 因而将儒与巫严格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有欠妥当的 。
此外 , 殷商的饮酒文化也为巫的工夫论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 商人的“群饮”之风十分盛行 , 以至于周初统治者三申五令、严厉禁止 。 杨儒宾认为 , 这不能简单归结为社会道德败坏的问题 , 而是一种宗教社会学现象 。 集体群饮是萨满教出神的需要 , 只不过这种活动带来的社会危害远远大于通神的益处 , 所以被周人所摒弃了 。 但在《礼记·杂记》所载的“蜡礼”中仍可看到这种群饮出神的遗风 , 孔子的弟子子贡很生动地描述道:“一国之人皆若狂!”这种集体“皆若狂”的现象 , 即使在今日亦非罕见 , 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人也有这种集体陷入极度恍惚状态、并做出疯狂行为的出神活动 。
五、从灵魂转入心性
完整地了解巫的工夫论 , 就可以探究巫觋如何经营灵魂到儒家如何修养心性的转变过程 。 杨儒宾根据《国语·楚语》“绝地天通”材料里对巫师“其圣能光远宣朗 , 其明能光照之 , 其聪能听彻之”等描述 , 指出儒家之圣王其实渊源于“巫” 。 这从造字上也可看出 , “圣”(“聖”)字从耳、从口 , 而巫的能力正是关乎耳之聪敏、口之祝祷 。 《尚书·金縢》篇塑造了周公完美的圣人形象 , 但尤应注意的是 , 周公为武王之病所采取的筑神坛、作册书、祷先王、纳金縢等等做法 , 正有一种巫觋祝祷文化影响的烙印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