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是道教还是佛教 城隍( 二 )


洪武三年 , 朱元璋再度下诏 , 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 , 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
到了洪武二十年 , 清廷更将城隍庙之规格更往上推 , 将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 , 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 。
在清代同时也订出祭祀的礼仪 , 对城隍推祟极备 , 也让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 。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 , 风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坛之中 , 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 , 城隍爷则位左侧 , 祭祀之礼后 , 并共同奉祀於城隍庙内 。
各级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职之前 , 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 , 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 , 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 , 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 , 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 。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 。 他是冥界的地方官 , 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
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 城隍本指护城河 , 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 , 浚城隍 。 ”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 。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 。 宋代列为国家祀典 。 元代封之为佑圣王 。 明初 , 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 , 分为王、公、侯、伯四等 , 岁时祭祀 , 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 明太祖此举之意 , “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 , 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 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 , 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 , 领治亡魂等 。 [编辑本段]【城隍的起源与形成】城隍 , 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 , 为《周宫》八神之一 。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 , “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 , 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 , 都有神在 , 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 , 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 , 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
早在周朝 , 每到收获之后 , 到了除夕 , 人们都要腊祭八神 , 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 水即隍 , 庸即城 , 水庸神即城隍神 。
自三国开始 , 民间就有了城隍祠 , 记载最早的城隍祠便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 。 到隋朝时 , 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 。 但当时的城隍神只是一个抽象的神 , 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
唐朝时 , 信仰城隍已相当普遍 , 很多文人雅士 , 如杜甫、韩愈、张九龄、杜牧、李商隐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 。 因为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下 , 人们都希望那些当官的能为民做主 , 体恤他们的疾苦 , 因此 , 他们对那些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 , 在他们死后 , 便把他们做为城隍神供奉 。 如苏州祀春申君 , 杭州祀文天祥 , 上海祀秦裕伯 , 桂林祀苏缄等 。
到了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 , 他对城隍大感兴趣 , 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 , 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 , 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 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 。 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 , 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 。 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 。 朱元璋说“联立城隍神 , 使人知畏 , 人有所畏 , 则不敢妄为” 。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 , 我们不难发现 , 城隍的出现与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 。 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又从好的变成坏的 , 从为民众服务的英雄到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官吏” , 从为民众欢迎、爱戴的到被民众所嘲弄和唾骂的过程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