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掌楸的主要价值以及文化背景( 二 )


花瓣展开后 , 柱头又很快变褐 , 可受期极短 , 雌雄配子败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且存在花粉管生长受阻、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等现象 。 故生殖生物学障碍是导致鹅掌楸结实率低而濒危的主要原因 。
除上述由于花部构造特化和受精过程的遗传障碍而大大地降低天然结实率外 , 现存种群达到规模极小 , 资源配置不合理 , 长期异交繁殖在基因库中必然积累大量隐性有害基因 , 居群内个体间近交系数增大 , 而发生自交 , 遗传漂变等也影响种群生存能力 。
又根据Parkws和Wendel对来自安徽、江西鹅掌楸种子同工酶分析 , 中国鹅掌楸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北美鹅掌楸 。 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结实率 。 再从生态角度分析 , 贺善安等认为原由适生环境已遭严重破坏 , 鹅掌楸长期处于非适宜生境中 , 也是导致该物种趋向濒危的原因之一 。
保护措施:鹅掌楸种群大多处于不利的生境 , 但仍具有较高水平遗传多样性 , 对一个具有复杂遗传结构的濒危物种的保护应采取综合措施 。 首先要制止乱砍滥伐 , 努力保存现有的居群和个体 , 在原地保护基础上 , 创造一个较适宜的生境 。
还可认为迁地创造大居群、大空间 , 给该物种提供基因交流和重组条件 , 组织目前各孤立小居群由于遗传漂变以及近亲交配而引起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 王章荣还认为中国鹅掌楸基因资源的保护应以迁地保存为主 。
建议在中国的华东、中南和西南选择适宜地点 , 分别建立基因库 , 保存我国现有自然资源 , 同时选择优良种群 , 人为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 进行就地保存 。 还应开展种群间的交配 , 促进基因交流 , 拓宽该树种的遗传基础 。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北美鹅掌楸引种栽植在中国的南京、昆明、青岛、庐山、杭州、上海等地 , 但数量极少 。 1991年鹅掌楸作为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阔叶树课题的主要树种 , 中国首次有规模引种多个北美鹅掌楸南部种源 , 并开展了全分布区的地理种源试验 。
根据李健民等报道 , 北美鹅掌楸种源在福建邵武试验点试验结果 , 北美鹅掌楸根系不发达 , 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 , 造林后植株死亡率都高于我国鹅掌楸 , 大面积造林总是难以成功 。
他们认为引种北美鹅掌楸的目的在于丰富种间杂交育种资源 , 而不在于丰富本地区的造林树种 , 在引种5个北美鹅掌楸参试种源中 , 来自较内陆的密苏里种源表现最好 , 可用作种间杂交育种的亲本种群 。
保护现状:鹅掌楸屡遭滥伐 , 在其主要分布区已渐稀少 。 鹅掌楸是异花受粉种类 。 但有孤生殖现象 , 雌蕊往往在含苞欲放时即已成熟 , 开花时 , 柱头已枯黄 , 失去授粉能力 , 在未授精的情况下 , 雌蕊虽能继续发育 , 但种子生命弱 , 故发芽率低 , 是濒危树种之一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