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体会?怎样感受?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以《湖心亭看雪》来说 , “舟子喃喃曰”中的“痴”和“痴似相公者”是我们要引领学生体会的“点” 。 如何达成?
学生读完此文 , 会认为这是张岱独特的痴迷 , 却无法从张岱的角度出发 , 去理解他的痴迷之所见 , 之所闻 , 之所感 。 更甚至于会对张岱的痴迷摇摇头 , 明显地嗤之以鼻 。 面对学生如此的阅读原初体验 , 我们仅仅靠点拨 , 靠讲解 , 靠拉高学生的认识高度 , 可行吗?这样做 , 必然无法真正达成“体会”和“感受”的学习目标 。
“体会”和“感受”是体现学生内心感受的词语 。 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只能由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 , 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 , 在学生思维阻塞处适当点拨 , 疏通通道 。 王崧舟老师是如何完成的呢?
他由白居易、杨万里、苏轼等人眼中的西湖开始 , 引入张岱眼中的西湖 , 然后带领学生感受含“一”的句子 。 如“雾凇沆砀” , 一句 , 提示学生看过这种景象吗?让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画面 , 带着画面感再想象 , 再朗读 。
第三处含“一”的句子出现了大量的量词 , 但是量词的使用不符合我们平时语言表达的规范 , 于是王老师在语言表达似乎不合理处引领学生质疑 。
去西湖看雪 , 张岱选择的是去湖心亭看雪 , 可是西湖雪景似乎有更佳的赏景地点 , 比如说断桥、孤山、苏堤等 , 于是王老师又引领学生在似乎不合理处质疑 。 然后引入链接资料张岱的《西湖梦寻》中的句子 , 让学生体会到 , 张岱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选择 。
于矛盾处质疑 , 可以拓开学生的思维 , 让学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 而举象 , 更是被王崧舟老师灵活运用到了此课的教学中 。
他“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 , 还原成印象 , 还原成意象 , 让语言文字成为一幅幅画面 , 成为一个个场景 , 从而使这些画面 , 这些场景能够深入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世界中去 。 ”(王崧舟《美其所美》)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境的体会就是这样达成的 。
王崧舟老师运用描绘性朗读 , 通过他的描绘 , 全文仿佛成为了一次学生与张岱共同的湖心亭看雪之旅 。 他这样说:
船儿出发了 , 出现在我眼前的景象 , 是“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船儿继续向湖心亭划去 , 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离湖心亭越来越近 , 出现在我眼前的依然是“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遇到质疑处“与” , 他带领学生咬文嚼字 , 体会“与”的存在带来的融为一体的感觉 。
然后继续着这次赏景之旅:
当一个“与”出现时 , 仿佛天与云融为一体 , 当第二个出现时 , 仿佛...... , 当第三个出现时 , 仿佛...... , 朗读中 , 学生仿佛变成了张岱 , 也渐渐体会到 , “与”仿佛在暗示我们 , 张岱与天地融为一体 , 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之境 。
当我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时候 , 眼前的世界仿佛变大了 , 而人也变小了 。 当现实中的人变小了 , 他内心的世界却变大了 , 我心是天地 , 天地是我心 。
我离开已经28年了 , 西湖出现在我的梦里 。 在梦里 ,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夜晚 。 王老师在一步一步的造境 , 学生也在一步又一步地入情 。
当痴人与痴人相遇 , 张岱的“痴”与金陵人的“痴”有何不同?
此时的学生 , 在王老师的引领下 , 已经能够走入张岱的内心深处 , 去体会其情怀与同在此时此地赏景人的不同 。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精彩纷呈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阳宅风水教学:教你如何布置好的家居风水
- 教学授记系列 正语谈星天寿与天才同宫,慎防天妒英才
- 零基础初学入门画漫画手绘教程教学习
- 大耕老师教学日志:浅谈四化之四扬名立万喜洋洋的化科
- 教学授记系列 正语谈星孤辰与寡宿破坏阴阳平衡
- 怎么把妹子带回家_老司机手把手教学
- 宗教学暗语--海中金
- 古今时代的性质对比 教学授记七杀主贵还是主富?
- 大耕老师教学日志:浅谈四化之三喜好掌握在手的化权
- 大耕老师教学日志:浅谈四化之二让人生开心美好花禄禄的化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