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壮族的来历习俗( 二 )


民族区域自治 。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区 , 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 。1958年3月5日 , 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4月1日 , 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1962年9月26日 , 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 , 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壮 , 为一脉相承 。
壮族的语言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 ,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 , 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 。壮族传统文字是在汉字基础上创造的“土俗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土俗字”开始在民间使用 , 汉人称为古壮字 , 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 , 就是生字的意思 , 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 , 没有能在全民推行 , 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 , 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 。1950年代 , 中国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 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 , 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 , 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 , 比如一家杀猪 , 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 , 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 , 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 , 其实并不用杯 , 而是用白瓷汤匙 。
客人到家 , 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 , 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 , 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 , 必须双手捧给 , 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 , 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 , 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 , 不说污言秽语 , 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 , 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 , 男的要称“公公” , 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 , 要主动让路 , 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 , 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
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 , 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 , 精厚、质实、耐磨 , 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 , 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 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 , 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 , 男子、女子的服饰 , 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 , 各具特色 。
壮族的男装与女装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 , 右襟衫反膊无领 ,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 ,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 , 用铜扣纽 , 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 , 长仅及脐的紧身衫 , 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 , 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 , 宽大近尺 , 长至膝盖 , 镶嵌绲边 , 边条有宽细 , 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 , 起缝三线 , 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 , 裤脚有绲边 , 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 , 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 , 与锁匙连在一起 , 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 , 外面套上一件短褂 , 通称“长衫配马褂” , 起先是头戴顶圆帽 , 后来改戴礼帽 。到了现代 , 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 , 但老一辈人 , 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