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脍炙人口的诗出自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春日》,谈到春人们自然会想到有关赞美春天的词语:春暖花开、春风和煦、春光明媚连珠一样涌出,然而朱熹不然,与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与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春》不同,荡开一笔,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我们共同来赏析方解其中味: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寻芳”交代了事件,“胜日”寻芳的时间,“泗水”寻芳的地点,言简意赅 。重点在于“寻芳”一词的运用巧到极致 。既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又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将诗由本句的叙述转为下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上 。
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寻芳”的总体印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边”包罗之广,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时新”从视觉到触觉,无处不是春的跳动 。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而春的勃勃生机又跃然纸上 。
第三、四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等闲识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笔之巧,点燃了人们对春的渴望,对春的向往之情 。“东风面”这里是借代,指春天,泗水景物清新明丽,轻而易举的辨认出来 。“识”
又回应了首句的“寻”前因后果,遥相呼应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万紫千红的景象皆因春光点染而成,这是对“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完美诠释,具体的写出了春光之美,春日之新 。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可以知道这首诗所写的不是实事儿,而是一种虚拟 。朱熹本人从未到过泗水之地(史上有据可查)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表面上描绘了春日的景致,实则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与情怀 。
再看朱熹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这两首诗可谓异曲同工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蕴含的哲理是什么?】为有源头活水来 。
诗的意思是:如同半亩大的池塘,水清澈得像镜子,犹如天光在清澈的水面来回移动 。要问池塘怎会如此明净清澈?原来它的源头不断有有活水流进来 。
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诗人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里更引起读者联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多么静谧可爱 。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
第四句:“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高兴的回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注入 。
这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回看题目——《观书有感》不仅戛然而止,原来写的是观书有感,那半亩池塘只是虚托之物,顿时这美好的意境又升华而与读书融为一体,朱熹是在赞美读书时的有所领悟:心灵中的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有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注入 。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历久弥新的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净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懂问题,获得新知而豁然开朗颇为相似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烟台一大学生驾校考驾照遭遇“潜规则”
- 左先生or右先生,谁是合适的人?
- 6年后杜淳回应插刀教,“和印小天不是兄弟,没有插刀”,你怎么看?
- 农村有句俗话:“吃桃养人,吃杏害人”是什么意思?杏子真的不能多吃吗?
- 古巴比伦是现在的哪里?
- 怎样根据易经八卦找到自己的“官位”?
- 最有福的“生肖猪”都出生这几月,全家都有福
- 2022年的农历2,5,9月份能“怀孕生子”的生肖
- 我们聊一聊刘惜君,这么美的声音,没有流量,好可惜,你怎么看?
- 鲁迅说:“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