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出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 二 )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 , 现在不夺取 , 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

含出处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是有封地的大夫 , 不担心财富不多 , 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 , 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 , 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 , 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 , 国家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 , 远方的人还不归服 , 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 。他们来了 , 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 , 远方的人不归服 , 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 , 不在颛臾 , 而是在鲁国内部 。”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赏析
季氏伐颛臾一事 , 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 , 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 , “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 , 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 , 三分公室 , 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 , 三桓联合进攻 , 昭公被迫逃亡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 ,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 , 三桓胜 , 鲁如小侯 , 卑于三桓之家 。”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 , 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 , 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 , 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 , 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 , 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 , 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 , 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 , 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 , 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 , 没有攻打的理由 , 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 ,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 反对强行霸道 , 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 , 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
此文是篇驳论 , 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 , 破中有力 , 运用了历史材料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 , 颛臾在“邦域之中” , “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 ,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 不能者止 。’”三种论据 , 立论坚实可靠 , 驳斥也有理有据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