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是指哪一个生肖,银蛇狂舞指哪一生肖( 三 )


【秋之收】
水乡人家采红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 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每当民歌《采红菱》响起,犹如徜徉在波光水影的江南水乡生活:湖面上嬉戏的白鹭,菱叶间跃出的小鱼,挤挤挨挨铺满湖面的菱叶,还有菱姐御前救夫,不慕荣华,回归水乡,泛舟采菱的动人传说,令人向往……
秋天,正是脆嫩甜美的菱角丰收时节,采菱便成了江南水乡农家日常和难忘记忆 。 菱角是江南百姓传统食物,与“莲藕、荸荠、莼菜、茭白、水芹、鸡头米、茨菰”并称为“水灵灵、鲜滋滋”的江南“水八仙” 。 据《本草纲目》记载,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解内热,健力益气”,具有诸多药用营养功能 。 在农家生活中,采菱角并没有歌曲唱的那么轻松浪漫,采菱用的也不是小船,而是乘一只木桶或木盆,盆里放入小板凳,盘腿坐在前端,然后缓缓划进被红菱叶子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河塘,用手划拨,或左或右、或飘游向前 。 划久了会腰酸背痛,不小心甚至还会“翻船” 。 不过也时有受惊的小虾、小鱼,从菱叶中跳进盆里,引得大家惊喜与欢笑 。
这首脍炙人口的《采红菱》最早起源于江苏高淳 。 高淳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自古就有“出门山歌进门戏”的习俗,被誉为全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 。 据《晋书·乐志》中记载:“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 。 高淳民歌属“吴歌”体系,融合吴地汉族民歌、民谣特色,浸润江南水乡稻作文化、舟楫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高淳民歌 。 有田歌、牧歌、劳动号子、仪式歌、时政歌、情歌、春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九个品种;插秧歌、耘田歌、牧牛歌、上梁歌、送房歌、祝酒歌、情歌、车水号子、打夯号子、拔船号子、龙船号子等多种体裁,呈现多彩的民俗文化,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 歌曲韵律流畅,活泼欢快,以五声调式为主旋律,mi、la、do为骨干音,时而委婉起伏,时而高亢舒缓,行云流水,优美动听 。
1950年代,刘韵、夏丹姐妹对唱版《采红菱》在香港歌坛红极一时 。 1966年,上海籍曲作家姚敏、江苏籍词作家陈蝶衣重新改编《采红菱》为更流行的情侣对唱版,14岁的邓丽君演唱这曲《采红菱》获得比赛冠军,从此声名鹊起,踏上职业歌坛 。 当代词曲作家对《采红菱》等中国民歌的创作改编,助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一系列民歌元素的流行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响彻华语歌坛,深深影响一代代中国人 。
【冬之悦】
海纳百川丝竹调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 。 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 。 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问哥哥呀,这管箫儿好不好……”江南的春节传统习俗里,总有丝竹优雅的旋律,渲染着节日的欢腾,冲淡冬日的寒冷,扬起浓郁的江南特色 。
江南丝竹,秀雅柔美,风格清新,曲调柔和婉转,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一颗瑰宝 。 “柔、美、糯”的丝竹声,散发着悠悠的水乡雅韵,深受江南人民喜爱 。
丝竹乐的由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从先秦的“竽瑟之乐”,两汉“丝竹更相和”的相和歌,南北朝“清商乐”的“但曲”,丝竹乐逐渐成为民间和宫廷中重要的表演形式 。 到了宋代,丝竹乐有了市井、瓦舍等专门表演场所,配设“细乐”和“小乐器”的乐队编制,音乐风格也转变成了“清、小、细、雅”的特点 。 明清时期,丝竹乐保持宋代清新淡雅的风格,吸收民间习俗中的“细乐”“丝竹”和“清乐”,并融合打击乐器,成为伴奏音乐形式 。 20世纪10年代,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涌现出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乐社 。 “丝竹乐”随之也被称为“国乐”,演奏“国乐”的班社被称为国乐社 。 之后,逐渐统称为“江南丝竹”,演奏组织称为“丝竹班” 。 如上海江南丝竹“清客串”和“丝竹班” 。


以上关于本文的内容,仅作参考!温馨提示:如遇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疾病、健康、理财等),还请咨询专业人士给予相关指导!

「辽宁龙网」www.liaoninglong.com小编还为您精选了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